604 复古球风(1 / 2)

赛点 磨砚少年 1181 字 2023-03-26

<divid="cener_ip">整个九十年代,阿加西的接发球技术独步天下,即使放在现在,相较于德约科维奇和穆雷这两位接发球大师来说,阿加西也依旧是无法超越的存在。

当年,阿加西双脚直接站在底线上就能够完成出色的接发球,他依靠的是天赋,出众的反应速度和协调的手眼配合能力,独步天下。

现在,球员们则借助球拍的科技,站在距离底线更远的位置来化解球速的压迫,并且在底线两米开外的位置也依旧能够击打出比阿加西更快更转的接发球,纳达尔和蒂姆就是此类接发球的代表球员。

换而言之,球拍和球线技术的革新,给予接发球一方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然而然,发球上网面对的压力也就成倍上升。

从埃德伯格到桑普拉斯再到费德勒,这就是整个时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发球之后、上网途中对对方接发球这一拍的处理方式之上

埃德伯格用的是截击,这是标准的发球上网。

桑普拉斯用的是半截击,这是改良的发球上网。

费德勒用的是半场抽球,这已经不是发球上网,最多只是上网压迫。

也就是说,伴随着接发球质量的提高,球速和旋转加快,发球一方已经很难在结束发球之后立刻一步到位抵达网前完成截击,即使勉强到位,很难再找到网口之上的击球点来完成自上而下的压迫性截击。

来自接发球一方的回球,速度、力量和旋转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整个巡回赛里唯一例外,就是卡洛维奇。

208厘米的身高为卡洛维奇带来与众不同的发球优势,他对整个球场三维立体空间的运用就和他人不同,这也使得他的发球上网能够成功,但整体来说就是一个躯壳,并没有任何技术内涵和战术组合,就连卡洛维奇自己也承认

“我凭借一项技术就能够赢得比赛,我真是个天才。”

在英国球员蒂姆-亨曼退役之后,不管是传统的、非传统的纯粹发球上网型球员,就已经基本从巡回赛消失。

不过,在现役球员之中,巧妙运用发球上网来丰富自己比赛战术体系的球员,还有不少。

高文此前挑战赛遇到的小兹维列夫,他的哥哥大兹维列夫就是一位发球上网型球员,可想而知地,成绩就远远比不上弟弟了。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费德勒,然而发球上网对于费德勒来说,只是全面战术库里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已。

除此之外,菲-洛佩兹也可以算是其中一员。

“时代的眼泪”,当人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回顾过去的时候,难免显得轻盈简单,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

在“发球上网型球员退出时代舞台”这件事上,网球的普及、商业的推广以及科技的发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后彻底结束了一种打球风格的辉煌。

其实,在整个过程里,温布尔登也同样面临着重重压力,他们也同样做出了选择。

1991年温布尔登决赛,迈克尔-施蒂希(ichael-sich)vs鲍里斯-贝克尔;1998年温布尔登决赛,桑普拉斯vs伊万尼塞维奇,这两场比赛都被认为极其无聊的发球闷战,超过四个回合的击球屈指可数。

简直就是发球练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