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混账朱佑樘!(1 / 2)

因为这所谓的“叶淇变法”,在朱高炽看来,它直接影响着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

大明灭亡的原因,在后世看来,众说纷纭,有的说亡于万历,有的说亡于阉党,也有的说是亡于流民……

但这中最关键的就是,大明的灭亡与财政破败有直接关系!

没钱安抚流民,没钱镇压李某成、张某忠,没钱和后金开战……

因为没钱,导致崇祯在最后的日子里,连宫里的金银器皿乃至铜壶都拿出去当掉充作军费!

然而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还是没钱!

而大明没钱的根本原因,不是文官在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有贪官,整合起来的财产依旧很客观。

可大明的没钱祸根,早在弘治五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

最大的毒瘤就是“叶淇变法”!

明朝初年,在大明的铁血强军之下,蒙古人败退到漠北,可即便如此,其势力依旧很强。

因此大明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宁,于是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境,开始设立军镇,以防范蒙古人入侵。

起初设置了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

之后又增设了宁夏、蓟州、甘肃三镇,再之后弘治年间再增设太原、固原二镇,也就是大明的“九边重镇”!

可军镇虽然设立了,有城有人这些还远远不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明之初粮食是最大的问题,可大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养活边境几十万兵马,对大明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而且朱元璋也不敢给乱世过后的百姓增加太沉重的负担。

因此,洪武三年,大臣杨宪,给老朱提出了纳粮开中的建议,具体来说就是

政府根据边镇需要军粮数目,在民间招标!

中标的商人往边境军镇运粮,粮食运到以后政府给商人颁发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以获利。

这种方法得到了老朱的批准。

首先便在大同镇作为试点,很快推广大明全境!对于初生的大明来说,总体来说还是利远大于弊。

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

开粮纳中,更是大明铁骑强大的保障!

想到这些,朱高炽不禁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爷爷八次北征,我爹朱棣五次北征!”

“每次都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保卫了大明边境。”

“这几次战争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却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种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

“开中的功劳可谓是无与伦比的!”

提到开中纳粮,朱高炽眼神中有赞叹之色浮现而出。

“可开中纳粮仅仅只是适用于明初,以及懂得利弊的明君,显然弘治并不在此列,他根本看不到其中对于当时大明的弊端!”

“不仅如此,反而变本加厉!”

“开中之后,大明用“巨额的利润”吸引商人,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盐引超发!”

说到这里,朱高炽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一旁的河灵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自然对诸天大明的历史有着了解,对于朱高炽所说的这些也是了解的。

本来颁发盐引,要根据运粮的成本和食盐的利润决定粮食与盐引兑换比例,盐引的数目要根据食盐的产能决定。

所以食盐的产出限制住了能往边境运多少粮食!

但当时的大明没有不考虑到这一点。此外,还有大量皇亲国戚贵族官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

按照大明的规定

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

但是当时的官员就知道用亲戚的身份,侵占盐引。

尤其是皇室,在这方面更是不检点,有仁君之名的明孝宗,数次赐给皇亲国戚盐引,后面也就跟着有样学样了!

这也就导致很多商人空有盐引,而无盐可支,只能在盐场等着取盐。

由于开中制被破坏,无盐的情况开始愈演愈烈。

成化末年,仅两淮盐场就有五百余万引盐无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数十年的情形,大大打击了商人的积极性。

如此,也就导致做开中盐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边境粮食遇到危机!

想到这些,河灵点点头后,思考道

“其实按照当时大明的处境,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如果尽早按量兑换盐引,大力打击皇室外戚乱用盐引的现象。”

“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