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京城寄来的包裹(1 / 2)

天底下没有什么是能够长盛不衰的,即便有易青这个先知先觉的重生者,也同样不会例外,因为能人太多了,易青如果不是有着重生者的优势,他现在恐怕还在那家国营饭店的后厨切墩呢。

这次京台播出的《京城人在纽约》,可以说集合了目前国内最优秀的一帮电视工作者,再加上有王硕等人的支持,想不成功都难。

所以,《京城人在纽约》在播出之后,能够和《上错花轿嫁对郎》平分秋色,甚至压自家一头,易青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

易青的心态很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上错花轿嫁对郎》这部戏的质量怎么样?

这一点从前期播出的效果就能看得出来,观众还是非常喜欢的。

这就ok了!

为什么还要管别人家的事?

闲的啊!

现在不同于日后,那个时候全民上星时代,收视率争夺大战能打出脑浆子来,央视的霸主地位早就不保了,各个省市电视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老百姓能收到的频道就那么几个,争什么争,有什么好争的,再说了,就算是对上《京城人在纽约》,央视也未必就会输,至少不会输的太难看。

易青看得很开,本来他也没指望能赢,这就跟后来众多电视剧对上琼瑶大妈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一样,打什么啊?怎么打啊?

但问题是易青能这么看,阮若林就不行了,她想要在台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就得拿着成绩来说话,这次《上错花轿嫁对郎》要是真的输给京台······

阮若林都能想象得到,开会的时候,她得受到怎样的责难,会有多少人又跳出来阴阳怪气的说怪话了。

“小易!难道就不能想想办法?”

阮若林想起来当初易青还在京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时候,《便衣警察》播出期间,曾搞过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是不是······

阮若林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就直接被易青给否了,虽说那个主意当初也是他提出来的,但是现在既然已经离开了京台,就没有道理再捡起来用,这是面子问题。

可是眼瞅着老太太这急得都快要火上房了,易青也不能什么都不敢。

心里盘算了一下,立刻就有了主意。

“主任,与其搞什么有奖竞猜,我看不如干脆围绕着这部电视剧,策划一个访谈类节目。”

易青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搞一个类似于后来《影视同期声》那样的节目,把电视剧的主创请过来,直接面对观众接受采访,说一些拍摄期间的趣闻什么的。

把创意和阮若林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阮若林听过之后,就挂断了电话,易青知道,老太太这是找人商量去了。

其实这么干的话,很容易被京台给模仿了去,而且也未必能有多大的效果,关键还是《京城人在纽约》这部戏太能打了,同期的绝大多数电视剧,根本就没有能扛得住的。

虽然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给观众的,是绝大多数人非常陌生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广大观众迫切想要了解的。

毕竟,这年头总绕不过的一个词就是出国热。

每个人都想出去,仿佛只要出去了,就立刻能发家致富,扬名立万。

因此,这样一部直击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电视剧怎么可能不成功,正是这部电视剧很多中国人对于美国有了最初的印象,到底是天堂,还是裸的丛林法则,即便过了十几二十年之后,它依然是很多准备出国淘金人心中的圣经,剧中所发生的一切,仍然被无数的观众用自身的经历不断地践行佐证。

所以,说《京城人在纽约》是国民电视剧,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据说前世这部剧播出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收视率统计的手段,根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剧在播出之后,收视率一度达到了67,甚至可以达到和《新闻联播》相当的程度。

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这样的盛况在日后是极其少见的。

后来,据说这版21集的电视剧,还被缩减为2个小时的电影,在美国pbs电视台播放,也大受欢迎。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其在艺术上的完美与成熟,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渐丰盈,对于外来的思想也逐渐苏醒,然而,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部《京城人在纽约》,采用了全程海外拍摄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梦想与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国外的生活,也成为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感情历程的经典作品。

这部剧与其说是展现个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全民族人的梦想与共鸣。

可以说这部剧为沉闷已久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为向往外部世界,渴望富足和自由的中国观众打开了国际化的窗口,构建起了对于出国、经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丰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