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改革(1 / 2)

华娱之黄金年代就像孟石说的那样,有些人只要别搭理他,时间长了,他自己就消停了。

报纸上围绕着《精武英雄》的诋毁,只持续了三天,便逐渐的平息了下来,根本就不用易青出马,《精武英雄》的热心观众就够那些人好好的喝上一壶了。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各地发行单位,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上映上映,还宣传宣传,甚至,比之前都更加配合了。

唯一可惜的就是,现在还没有票房统计制度,《精武英雄》的上座率再高,也没法了解到现在的票房情况。

这个数据要一直等到年底,广电部门根据各地发行单位反馈过来的票房数据,再统一公布。

当初的《少林寺》票房过亿,其实也就是个大概其的数字,广电方面也没法实际去考据,等各地的数据报上来,大概其的统计一下也就算了。

没了那些杂音,现在的局面一片大好,京影厂身为制作单位,自然是要被上级领导部门着重表扬的,易青,李连洁作为主创,少不了也得到了表彰,作为导演的陈佳尚人在香江,这边也不愿意让这份功劳被一个香江导演分润,所以上上下下就默契的假装不知道了。

而各地的发行单位自然也是赚的盆满钵盈,新的管理制度没下发之前,这些票房都将算作各地的财政收入。

只是可惜了同期上映的一些电影,从第一天开始就被《精武英雄》打压,渐渐的甚至连拍片量都被积压没了,最后只能扔到仓库里去落灰。

这一现象自然也被上面给注意到了,特别注意的就是易青这个人,身为《精武英雄》的编剧,制片人,更为重要的是,京影厂和香江橙天娱乐集团的合作,都是易青给促成的,这样一个能人,上面怎么可能忽视。

于是某天,易青被孟石叫到了京影厂,然后俩人就坐车去了广电总局,他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呢,就被拉进去开会了。

刚走进来,易青就看见了那天在孟石办公室里见过的郭舒怀,看位子就知道职位不低。

“甭瞎捉摸了,告诉你,那位是二把手!”

卧槽!老孟,你特么坑我!

那天易青就觉得不对劲,也问过孟石,郭舒怀的身份,当时,孟石只说是上面来的领导,可居然是广电的二把手,这还了得。

仔细回忆了一下,那天他当着人家二把手的面,可没少大放厥词,甚至公然“诋毁”过国产电影的一片大“好”形势。

完蛋了,完蛋了!

这位大领导不会找他麻烦吧?

易青想留,可是这地方进来容易,想在开会途中溜走,哪那么容易啊。

再说了,孟石今天带着他过来,显然就是被上头点了名的,走肯定是走不了了,唯一期盼着的就是今天能过关。

等了半个小时,会议正式开始,郭舒怀负责组织会议进行,这位一上来根本就不容别人讨论,直接宣布了一条通知。

“经过研究决定,关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最新准入,管理规定,已经通过了,我们今天就不进行讨论,有意见的话,可以在会后找我,但是,我要说明一点的是,广电总局作为主管负责单位,对于这次改革的决心是不容动摇的!”

得嘞,哪还说个屁啊!

原本还抱着最后一点儿希望的各地发行单位代表,一个个苦着脸,心里哀悼着,现在的好日子怕是以后再也过不上了。

“今天的会议呢,没有议题,我给你们请来了一位高人,让他来介绍一下先进的经验,易青同志来了吗?”

易青缩在最后面,结果直接被郭舒怀给点了名,这下连躲都躲不过去了。

“放心,没人知道那些提议是你交上去的,待会儿你别自己给说漏了!”

易青听了这话,心里稍微踏实了一点儿,。

他只是盼着中国影视产业能通过改革正式步入正轨,抛弃现在的计划产业模式,开始转入真正的商业模式。

可不是想要把现在这些人全都一杆子给得罪干净了,到时候,整个圈子里都没朋友。

看到易青站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说起来,易青在影视圈子里的名气不小,知名编剧,光是这一个头衔就足以让他在圈子里吃得开了。

只是大家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现在一看,卧槽,竟然这么年轻。

“各位前辈好!”

易青笑着,人畜无害,任谁也不会猜到,他就是这次改革在幕后的推动者,也是他们这些人的掘墓人。

郭舒怀道“易青同志,你去过香江,对那边的影视产业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次《精武英雄》,你不光是编剧,还是制片人,更是双方合作京影厂的代表,你来说说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有顾忌,在座的都算是你的前辈,就是有地方说的不对,大家也不会介意!”

这是把其他人的嘴都给堵上了!

易青心里暗笑,这位郭领导年纪不小了,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倒是个妙人。

“既然领导都发话了,我就说说,不过提前声明,我可不是什么高人,只不过是走的地方多了,看得也多了,就把看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易青说着话,飞快的理清了思路,接着说道。

“关于改革呢,我不懂,就不说这个了,我只说说我在香江看到的,以及咱们国内影视产业和香江的区别,在香江,制作出品和发行,全都是由个人资本来控制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我只说说制作出品这一块,现在咱们国内,制片厂只有制作权,出品是由中影来负责,而发行则下发到了各个地方的发行单位,这其实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承担了最多工作的制片厂反倒是获利最少的,甚至一部电影拍完,不但不能收回成本,还要赔进去一部分资金,每年的制作费用只能靠着各地政府的专项拨款,以及财政补贴,也就是说,制片厂只能靠各地政府出钱养着,而各地的发行单位,只需要组织电影上映,就能获得全部的票房收入,而这笔钱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回到制片厂,这是咱们国内的模式,我再说说香江那边的情况。”

“香江电影产业之所以在七八十年代高速发展,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制片公司能够从这个产业当中得到足够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能赚钱,赚的钱多了,接下来对于新电影的投入就多,而投入多了,电影的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通过票房赚回来的钱也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那是在香江,那些拍电影的都是资本家,他们当然要看利益了,咱们都是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怎么能一切都朝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