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举荐(1 / 2)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033 字 2022-11-15

汴梁,鸟巢体育场。

今天是蹴鞠大赛的第一场正式比赛,对战双方是皇天队和草根队,在开赛前,甚至于是上半场前四十分钟内,在场观众以及所有观看比赛的队伍带头人都认为,今天的比赛获胜的一边会是皇天队。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在上半场四十分钟的时候,草根队利用了一个防守反击的机会,创造了单刀球,而草根队派出的唯一一名前锋队员罗文,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距离上半场比赛结束还有五分钟的情况下,打进了一球,于是,虽说皇天队在上半场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但是半场比赛结束的时候,比分却是草根队以一比零领先。

这可是让晏殊有些无奈了。本来,他想着趁着中场休息的时间,将王安石的能力介绍给赵祯,之所以要选择在这个时候,那就是晏殊也觉得,这皇天队应该在上半场有所建树,到时候赵祯的心情大好,当着这些来观看比赛官员的面,自己将王安石举荐给赵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晏殊心中也清楚,皇上对王安石其实内心是有些成见的,虽说自己没有在旁边观看过整件事情的经过,不过这件事情现在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众所周知,王安石之前有一段时间,也是在汴梁当中当差的,在国都当差,再加上王安石的能力,是一定会接触到皇帝赵祯的,于是,就发生了那件事情。

王安石22岁时以进士第四名步入仕途,在地方上做官政绩突出,又擅长诗词文章,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方面,王安石性格执拗古怪,不修边幅,经常发表一些奇谈怪论,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所以当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王安石是宰相种子,将来必定能造福天下;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绝对不可以重用王安石,所谓“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而当时在位的宋仁宗则倾向于后一种声音,甚至断定王安石是奸诈之徒。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一次钓鱼事件说起,话说王安石在当时很有名气,做了几年地方官后,被推荐给了仁宗,担任知制诰,主要的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令。最初仁宗对王安石还是比较满意的,小伙子很有文采,诏令写得非常好。

有一次,仁宗邀请了一些大臣到皇宫后花园中赏花、钓鱼,大家君臣同乐。王安石是仁宗身边的近臣,也在受邀之列。钓鱼活动开始后,每个人的旁边都摆放着一张几案,上面用金碟盛放着鱼饵,然后大家专心致志钓鱼。

钓鱼贵在安静,有耐心。不过仁宗并无心钓鱼,他更愿意趁此机会观察大臣,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大臣,通过钓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性。

只见其他大臣都气定神闲等待着鱼儿上钩,唯有王安石坐立不安,还偷偷吃着东西。仁宗仔细一瞧,王安石竟然在吃身边放置的鱼饵,而且很快就将一碟鱼饵吃光。也不知道这个鱼饵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就这么香。仁宗看在眼里,脸色变得暗淡,但是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仁宗与大臣们谈起此事,很不客气地说:“王安石是一个奸诈之徒。如果是常人,偶尔误食一粒倒情有可原,发现后便会停止食用。可王安石在知道是鱼饵的情况下,却还要全部吃光,这实在有悖于人情啊。”

为什么仅仅通过这件小事,仁宗就断言王安石是奸诈之徒呢?试着分析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仁宗觉得王安石心浮气躁,静不下来,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第二,王安石最初很可能是误食,但是在知道是鱼饵后,还依然将鱼饵吃完,知错不改,一条道走到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安石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的口味比较独特,与鱼类相同?显然不至于如此怪异,那么他这么做,是想哗众取宠博取关注,还是表达对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屑?不管是哪种动机,都让仁宗极不舒服,甚至怀疑是居心叵测。此时的仁宗已步入晚年,思想相对保守,因此“帝不乐之”,断言说:“王安石诈人也。”

此事之后,仁宗对王安石产生偏见,认为他不可重用。后来王安石多次上书请求变法,仁宗都置之高阁,不予采纳。王安石因此对仁宗心生不满,仁宗被誉为汉文帝在世,王安石就经常写诗文嘲讽汉文帝,其实是在暗讽仁宗。

再加上宋仁宗之前也不是没对宋朝的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招引了很多人的反对,所以变法不得不宣告失败。也就是因为这样,宋仁宗渐渐趋于保守,他不愿意再改变宋朝的制度,免得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宋仁宗任用王安石的时候,已经是处于中年时期了,当时宋仁宗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自己以后皇位继承的事情。我们看过《清平乐》的都知道,宋仁宗的儿子是很少的,少也就算了,还偏偏个个都活得不久,这也是宋仁宗最后不得不选择宋英宗继位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宋仁宗其实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变法的事宜,延绵子嗣才是他的头等大事。

所以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在宋神宗时期才有机会大展身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他的做法触动到了当时保守派的利益,于是法令颁布不到一年,就发生了激烈的新旧党争。

后期的事情晏殊其实并不清楚,但是吃鱼饵的这件事情,晏殊是知道的,对于这件事,陆垚自然也是从古书当中了解到的,说实话,陆垚也不能理解王安石做出这一项举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不过,这件事情引起了赵祯对王安石的反感,却是千真万确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以,晏殊这边本来想着,是要趁着赵祯开心的时候,说出举荐的事情,到时候赵祯就算对王安石有些偏见,但是也不会大发雷霆才是。谁能想到,这蹴鞠比赛没有能如晏殊的心意,上半场竟然是以草根队的领先而收场。那现在晏殊的处境就非常的尴尬,他到底是该这个时候站出来,还是今天就放弃将王安石推荐给赵祯了呢。按照机会概率来说,今天的确是绝佳的机会,因为自己等同于是在面对着赵祯还有少数大臣们的情况下举荐王安石。如果是当着满朝官员的面来举荐的话,到时候反对的声音一定是会出现的,那时候想要举荐成功还要有其他人在场作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当然,作为宰相,晏殊完全可以面见赵祯私下商议,但是这种方式在晏殊看来其实份量不够,到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引起赵祯的足够重视,还是要当着其他大臣的面将王安石给推上去,这样才能够服众。

王安石此人,之前晏殊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他交友广泛,能力也够强,但是有多少志同道合之人,就有多少不喜欢他的人,所以,就算王安石现在不在朝中,但是实际上背后议论诋毁他的人绝对也不少。

正是因为如此,晏殊才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场合,而不是在早朝那种公开场合向赵祯进行推荐,至少质疑的声音会少一些。

至于晏殊自己呢?他对王安石,说不上多喜欢,但是也说不上十分厌恶,对事不对人的话,单就王安石提出的这个以战促和的理念,就已经足够让人承认他的实力了。

只要这个人的观点是对大宋好的,自己就会向上举荐,这就是晏殊的为人处世之道。

陆垚这边看了看赵祯所在的区域,晏殊今天到场的时候已经跟陆垚说过了,一会儿会找机会将王安石推荐上去,陆垚十分赞成。在现在这个阶段,陆垚觉得欧阳修跟韩琦,都应该是支持王安石有所作为的,真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是在宋神宗时期,现在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应该还是会支持王安石这样一位大能人的。而也是这个时候,仁宗时期,才是王安石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时期。

北宋立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搞了一套将地方行政、财、军三大权集于中央的政治改革。经过改革后,北宋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增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武将地位,实行文人治国。但是由于赵家太祖是篡位登基,做贼心虚,所以他的改革有一点矫枉过正。

比如赵匡胤害怕大臣集权,他就采取了一职多官的策略。这种一官多职的想象,当代社会也是存在的。一个职权分成好几个职能部门,想去办点事就要跑十几个衙门。这么搞固然是削弱了官员的权力,使官员不能揽权。但代价就是官员数量巨大,职权分配不清晰,遇见事故就相互推诿,净是一群只拿工资却不干活的玩意。并且北宋官员的级别和待遇还都不低,朝廷每年仅仅官员俸禄开支这一项,就有很重的负担。

除了公务员负担这一项外,北宋的军队负担和土地兼并也是两个大问题。军队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军队人数太多,二是军队战斗力积弱。之所以会有这两个问题,也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北宋的外患很重,为了对付西夏和辽国的威胁,就需要养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二是北宋皇帝害怕军队会造反,就设置了防止武将专权的制约体系。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兵将不识的结果就是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的开销巨大,而战争回报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