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2 / 2)

“就怕出现个毫无人性的儿子,先把兄弟都给残杀了,自己成为唯一的继承者,是吧?”

公孙修耸了耸肩,说道。

贾范苦笑道:“若是按密储,不确立明示的储君,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毕竟,这需要王上的一碗水端平,保证做到给予诸子的平等对待,若是亲疏有别,爱憎烦厌,诸子也能察觉到自己不是王上心目中最合格的储君。”

世界上任何的制度都没有完美无暇的,必然存在漏洞、疏忽,若是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二十四史也就不存在血泪掺杂的残杀了。

公孙修长吁一口气,说道:“不说兄友弟恭之类的,但能教他们不互相残杀,也就是了。”

贾范也只能对这件事默认下来,心想不论是否能阻挡兄弟相残不知,倒是不容易演变成结党营私的局面,这也不失为向好的良政。

接下来的时间,公孙修大量处理政务,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高句丽人的安置问题,以及各方面的移风易俗,这其中包括文字、语言、习俗都要照着中原的文化来。

文化是处于融合之中的互相吞并,最后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提炼,这是一种自主的过程。文明的碰撞必然产生激烈的火花,在交汇中产生巨大的漩涡,其结果注定是落后的泯灭于尘埃,先进的留存于世。

为了达到民族大换血的结果,则必须采取政治举措,以达到快速的完成这一点。

目前的高句丽人已迁了六万百姓到人口最稀缺的带方、乐浪、玄菟三郡,原本稀少的丁口一下子扎得满满当当,下令由州郡官吏负责调配各处,给予政策上的优待,并给田给地,助力开荒。目前的辽东缺的并不是土地,而是人口,毕竟上好的东北黑土地就在脚下。

燕国目前掌握在管理下而非豪强手中的人口有三十五万,这是能看得到的数据,加上高句丽人则是六十五万人。

经过各地统计、抽查的丁册典籍,他惊讶的发现,年龄在十七岁到三十岁的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这一比例让他猛吃一惊,询问道:“各地的县令统查是否有出入?怎得青壮这么多,若真按这样算,我大燕每十个人里面,有三个半男女是在三十岁以下的。”

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一数据是两成多,人口结构偏向老龄化趋势。

原来古人的生命力如此兴旺的么?

青壮占比的数量如此可观。

贾范倒是不以为意,搔头道:“这个向来如此,能活过六十的,各地郡县的老者本来也不多。”

说着摇头晃脑地念道:“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称不惑、五十称不夭、六十为耆寿、七十称稀、八十称耋,九十称耄,百岁为期颐。人寿本就杂短,不可虚度,以免老来生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