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永乐元年(2 / 2)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150 字 2022-09-10

就在两人一问一答的同时,于彦昭仔细看了一遍太子朱高煦派人送来的新生名录,却没有从中找到胡濙的名字。

为了避免错漏,他在胡濙沉默之时,认认真真,一行一行的又寻了一遍,依旧没有在名录上找到“胡濙”二字。

“胡同学,我想你可能搞错了,这份《永乐元年春金陵常科书院新生名录》上,并没有你的名字。”

于彦昭只好如实相告道。

胡濙急忙道“麻烦同学看一下这封推举信。”

于彦昭注意到刚才胡濙从怀里掏出了两份东西,另一份确实署名为推举信,但他以为那只是寻常的介绍信,并没有过于重视。

此时听到胡濙着重提醒,于彦昭才连忙拆开那封黄色的信封,打开了推举信。

推举信是常州府学政官所写,大致内容是说因为常州府还未试行科举革新之新政,但应天府已经在试行,为了响应朝廷的新政,特地推举这位品学兼优且已通过乡试的胡濙入金陵常科书院进学。

于彦昭读完推举信,感到了一丝不妙。

在胡濙身后,还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不能因为胡濙一个人而耽误给其他学子办理入学手续。

“胡同学,你的事情比较复杂,是否给你办理入学,我无法做主。”

于彦昭十分为难的说道。

他与绝大部分书院的新生一样,之前只是生员即秀才,有幸经地方学政推举,才得到了进入金陵常科书院学习的机会,若严格按照科举新政的规定,他是无法进入书院的。

胡濙与于彦昭不同。

胡濙已经通过了乡试,如果不来金陵常科书院进学,那么其人便可以按照旧式的科举之制,正式获得举人功名。

科举革新之后,通过乡试只是获得了入常科书院进学的资格,必须要在常科书院学满五年之后,才能获得举人功名。

换言之,对于胡濙想要入金陵书院再进学五年然后取得举人功名一事,于彦昭认为胡濙这么做有些白白的浪费了岁月。

“请问同学,入学一事,何人可以为我做主?”

胡濙不愿就这么放弃,急切的问道。

随着去年六月中旬朝廷发布公文,将约定成俗的标点符号颁行天下之后,金陵书院用了短短数月的时间,便在大明士林之中打响了名头,令整个士林人尽皆知。

此外,当全国各地的生员经过地方推举加入金陵书院后,发现书院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方式区别极大,便对科举革新有了更加直观切实的了解。

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大明士林之中掀起了一股加入金陵书院进学的热潮。

胡濙从常州武进辗转数日,历经辛苦才来到金陵,好不容易见到了金陵书院气势磅礴的大门,再让他打道回府,他是万万不会甘心的。

“能决定你去留的人,乃金陵书院的院长。”

于彦昭将胡濙的名籍与推举信还了回去,同时恭声说道“也就是当今的太子殿下。”

ps今天上架,但承诺的必须兑现,这一章是补昨天的。所以上架感言后面,才是正式的章节。

<sript><sript>

<sript><s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