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长安的时候,对于曾经历史上的那些名人,郭戎被惊讶了不少次,然而,随着时间的增加,经历的增多,地位的升高,郭戎已经很少有那种巨大的震惊感。
不过这一次,刘霖的出身和刘霖的经历,给了郭戎一种别样的惊喜。
惊喜的原因很简单,刘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刘仁轨。
在来到大唐之前,来到长安之前,甚至率军进入胶东之前郭戎都不太清楚刘仁轨是何许人也。
直到在即墨,郭戎才第一次听到了刘仁轨的名字。
而提到刘仁轨就不得不提一场在华夏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岛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失败——白江口之战。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关于白江口之战,《旧唐书对此只有区区二十五个字的记载,记载虽然少,但是从这区区25个字当中,我们依旧可以感觉到这一仗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了,所谓的惨烈,针对的并不是华夏,而是针对岛国的那些倭人。
若非如此,以岛国人的尿性,怎么可能整整千年不敢对华夏之土有所不敬?
历史证明,有些事情,还是得用拳头解决的。
有些人,还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相比较同时代的其他文臣武将,刘仁轨可谓大器晚成。
当凌烟阁二十八名臣跟随李世民纵横天下,开创贞观之治的时候,刘仁轨才只是一介县令,直到太宗晚年才入朝为官,饶是如此,仕途依旧坎坷无比。
直到高宗征伐辽东,刘仁轨以文官领军入辽东,这一次的弃文从武,成为了刘仁轨的转折点。
龙朔元年661年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似乎突然开启了开挂的人生,这一年刘仁轨六十岁。
从龙朔元年661年开始,到总章元年668年,八年时间不到,刘仁轨平诸族,摄靺鞨,连破新罗、百济、倭国联军,灭高句丽,将隋炀帝时代就一直动乱不已的辽东彻底平定。
咸亨五年674年,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刘仁轨再次领军出征,二征伐新罗。
而这还不是刘仁轨的最高峰。
永隆二年681,已经80岁的刘仁轨,升任太子太傅。
第二年李治移驾东都洛阳,刘仁轨为西京副留守,辅左太子处理政务,实际上掌握了长安的军政大权,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连就连武则天,都需要顾及刘仁轨的行为和态度。
公元684年,随着皇帝李显被废,李显的太子亦被废黜,刘仁轨开始独自负责长安留守事务。如果刘仁轨不支持武则天掌权,那武则天后面能不能当上皇帝,恐怕犹未可知。
不过,对于李家的那些内乱,刘仁轨并未插手,甚至没有任何表态。或许,此时的他,对所谓的权力纷争,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刘仁轨病逝之时,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后把持大权。刘仁轨死后,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极尽哀荣。
没错,在关键的时刻刘仁轨既没有站队,也没有投靠任何一方力量,确实严守中立。
但是这种绝对中立的态度,无疑在事实上,成为了武后上位成功的重要助力。
否则,直接掌控长安兵权的刘仁轨一旦出手,武后就是有通天之能也要饮恨长安。
刘仁轨在高宗、武后时代极尽哀荣,但是,在武后失去权力之后也没有直接遭到清算,但是依旧被太多人看做眼中钉肉中刺。
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于垂拱二年686年遭酷吏陷害,被杀。
为了确保刘氏不被灭族,在察觉出危险之后,一部分刘氏族人离开长安。
其中一部分人,就悄无声息的迁移到了刘仁轨声名极佳的胶东地区,登州、来州、青州并且定居了下来。
虽然后来,在玄宗的庇护之下,刘氏没有遭到清算,但是已经完成迁徙的族人,也仅仅是恢复了自己的姓氏,却没有了任何返回长安,重享富贵的想法。
对于他们来说,长安实在是一个太过危险的地方。
刘霖让郭戎感到惊喜的原因又不仅仅是因为刘霖的烈祖是刘仁轨,而是刘霖那让郭戎都瞠目结舌的经历。
刘霖就是出身迁移到胶东部分的嫡系子弟,能文善武,更是在幼年时代就将家族留下来的刘仁轨笔记背诵的滚瓜烂熟。
尤其是渡海作战的部分,更是让年少时候的刘霖心旷神怡。
初见刘霖的时候,郭戎目测刘霖已经年过五旬,这只不过是常年的海风导致的刘霖长得着急了一些,比实际年龄大了十岁左右。
只不过,实际年龄只有四十出头的他,经历和阅历却并不简单。
在刘仁轨的笔记吸引之下,年少的刘霖学习了自己的耶耶的耶耶的耶耶,弃文从武。
只不过,比起刘霖这小子可比他烈祖刘仁轨要狠得多。
十五岁不到刘霖不仅反抗了家族的安排,更是偷偷的逃离了家族,跑到了当时李氏控制的胶东水师中成为了一名最基础的水兵。
几年之后,发现李氏手中的胶东水师,打击海盗,维护海上秩序这些正经正经水师的事是一件都不干,能干的要么是走私,要么是转运,甚至有些时候还向新罗、百济、渤海、倭国高价贩卖大唐的制式军械。
如果这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这些家伙偶尔还兼职干干海盗的营生,烧杀劫掠……
一怒之下,刘霖带着一帮自己不错的兄弟,偷走了一支胶东水师的海船。
随即以这艘船为基础,聚啸为众,占岛为王,自己当起了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