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渡辽(一)(2 / 2)

尤其是辽西走廊一线,刘总麾下的十万精锐兵马,不仅封死了辽西走廊,更牢牢的封死了辽东-辽西之间的所有道路,其严密的程度,甚至到了于谦麾下的侦察兵都无法穿透的程度。

随着局势越来越困难,危险越来越增加,为了给近十万军民争取生机,李愬最后终于同意了于谦的请求。

于谦所率领的侦察兵分兵两路,一部分从趁着辽东诸族的混乱,北上,然后试图进入草原,寻找出营陆康掌握中的拔野古部落,寻找被燕国大长公主掌控的回鹘牙帐求援。

至于另一个方向,另外一部分侦察兵则在唐人的帮助下打造了部分船只,从辽东半岛最南端青泥浦渡海,试图从海陆寻找生机。

北上的一部分十分成功无法知晓,但是渡海的这一部分侦察兵出海之后很幸运的遭遇了胶东的渔民。

随后在大唐渔民的指引之下,沿着后世的长山列岛继续南下。

元和四年八月,郭戎率部完成了胶东之战,彻底肃清了入寇胶东的岛国势力以及盘踞的李师道势力,并且全歼了胶东水师。

在此之后,郭戎融合了被俘的胶东水师和即墨水师之后,将这支庞大的水师一分为二,以南的即墨水师负责南边,留守北方,在没有皇帝命名的情况下,郭戎将北部这支水师暂时以北洋水师为代称。

长山列岛本就这支北洋水师最重要的防区之一,作为整个长山列岛的核心,长山岛不仅有水师营地,更是长期有海船驻守。

很快,渡海南下求援的侦察兵们被驻守长山岛的水师发现,然后关于李愬所部的信息,被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郭戎的手中。

而那个时候,汴州决战刚刚结束。

彻底失踪近三个月之后,突然获得了李愬的情况,郭戎的欣喜若狂,看完侦察兵带回的消息,郭戎是既惊讶,又惊喜,同时还有着不安和忧虑。

让郭戎惊喜的是李愬不仅还活着,而且还在辽东半岛的南部站住了脚跟,虽然如今的局势艰难,但是自己既然已经获悉了他的存在,之前的困难自然不复存在。

至于不安的,则是辽东的局面显然比自己预估的要复杂太多。

相比较一路征战,根本来不及休整,又没有全局情报来源的李愬,郭戎得知了辽东、辽西,以及李愬所部的真实情况之后,几乎在一瞬间就了解了一切。

从眼下侦察兵们带回来的情报,眼下,整个辽东辽西包括了大致的四方力量。

完成了大纵深、大穿插、大迂回、大转折,死守辽东半岛的李愬,他是大唐在关外仅存的官方力量,也是所有其他力量的统一目标。、

第二部分的,则是把十万精锐放在辽西,一门心思封锁辽西、辽东交通和信息的,只能是狼子野心的卢龙节度使刘总。

第三部分看起繁杂,包含了辽东诸族,新罗、百济、倭国等大唐的藩属国,甚至包括了刚刚复国的高句丽,但是,能将这些人整合起来一起进攻李愬的只能是那个跑到了岛国当太上皇的李师道。

真正出乎了郭戎预料之外的是第四支力量,渤海国。

在没有失去联系之前,于谦送回的信息中就提到过渤海国,但是当时郭戎并有把渤海国当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到了现在……

引动乱局的刘总损失了百万人口,数不清的财富之后,却劳而无功。

不仅如此,还需要十万精锐陈兵辽西不敢轻动,既损失了利益,又损失了声名,可以说赔了夫人又折兵,是辽东最大的冤大头。

岛国的太上皇李师道绝对是辽东乱局的真正策划者。

但是苦思冥想,机关算尽,潜伏在胶东的杀手锏被郭戎干掉,原本已经拿下,局势已经趋于稳定的辽东腹地被李愬的一顿突袭冲击的七零八落。

设身处地的想,虽然调动几十万兵马将辽东半岛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李师道未必就一定要对李愬赶尽杀绝。

参考倭兵在胶东表现,再参考李愬河北军在辽东的表现,郭戎判断,李师道大概率是害怕李愬从辽东半岛出来打偷袭。

考虑到如今李师道的根基在岛国,李师道可以看做是劳而无功,还损失不小的二号怨种。

相比较一号冤大头和二号大怨种,长安朝廷代表的的大唐损失其实不大,毕竟,辽东本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如果说真正损失的,不过是李愬所部战损的一万多精锐,但是李愬凭借自己的能力,站住辽东半岛南端,等于为大唐重新收复辽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锚点。

至于大唐的威名,不好意思,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在辽东就已经没什么威名了,否则那些辽东的异族如何敢如此大规模叛乱。

综合来看,只要能守住辽东半岛南端,大唐就稳赚不赔。

全部分析之后,郭戎惊讶的发现,从年初开始动乱了大半年之后,只有那最神秘的渤海国是占了便宜的。

打着帮大唐平乱的旗号进入大唐,但却没有和任何一方发生大战。

李愬率部长途直入,把原本占据辽东的叛军打的魂飞魄散,迫使李师道被迫无限的调集兵马围追堵截。

人调走了,地盘腾空了,然后被悄悄跟在后面的渤海国兵马轻松占领,而且占领完毕之后,吃了亏的李师道还不敢随意动手,毕竟,渤海国是打着帮大唐平叛的名义来得,如果动手了人家真的开始平叛了怎么办?

如果未来大唐真的收复辽东了,渤海国还是不会吃亏,毕竟他进入打探的名义是帮忙平叛。

如果大唐突然就雄起了,渤海国只需要老老实实的占据的大唐土地吐出去,爱面子的大唐是不可能真的讨伐的,不仅不会讨伐,而且会获得大量的赏赐。

只不过,这个渤海国实在是太过神秘了,思考另一路也没弄明白渤海国的目的是什么,背后的脑子是何许人也。

元和四年,十月初三,郭戎抵达登州,随即率领这一支超过一百二十艘海船,一万五千步卒的庞大船队启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