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下个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吧。
永华宫。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到楚晔的肩头,他被冻得瑟瑟发抖,仍旧背脊挺直地跪在永华宫的门前,凝视着紧闭的宫门。
“儿臣,求见母后!”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说一遍这句话,漆黑的眸子越发坚定。
太子殿下就是这样的人,他原本只是跪一跪,现在他跪上瘾,还不想起来了。
荔夏尴尬的站在远处,道:“殿下您怎么不信呢,今天忽然下雪,皇后娘娘真的正在菜畦挖冬笋,她都说了,您先去偏殿等一会儿,等她挖好了冬笋就召见您。”
楚晔摇了摇头,一点也不相信。
母后怎么可能因为挖冬笋不见自己?
难道自己还没有几根冬笋重要?
而且,母后的菜畦里居然还有冬笋?
“偏殿是不可能去的,我就跪在门口,除非母后亲自见儿臣,原谅儿臣,否则,儿臣便在此长跪不起。”
楚晔的语气义正言辞,他的眉毛被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雪花,俊脸也被冻得发白。
荔夏劝不动:“……您跪得开心就好。”
她摇了摇头,转身进去了。
平时觉得太子殿下是个聪明人,怎么……好像被冻得意识出现了问题。
守在永华宫门口的小宫女试图为楚晔披上件衣袍,他面无表情的瞪眼:“本宫乐意在雪里跪着,用不着他人管。”
小宫女不敢说话了,默默收回衣袍。
说好了太子殿下温润儒雅,对待宫人都格外温和呢?果然传言不可信。
不知过了多久,太子殿下仍旧身姿挺拔,嘴唇却变成了淡淡的青色,浅色蟒袍好像已经与漫天飞雪融为一体。
“太子学杨时,本宫可不是程正叔。”
一道清冷的声音响起,皇后大步走到太子面前,将一件厚氅丢到他身上。
楚晔一下子回过神,他已经冷得浑身僵硬,不由将温暖柔软的厚氅抱到怀里,仍旧跪着,牙齿打颤地说:“儿臣敬重母后,胜过杨时敬重程正叔。”
程正叔是成帝时候一名大儒,而杨时是程正叔的弟子。
有一日,杨时来程府拜访老师,没想到老师正在屋内休息,杨时不忍打扰老师,便站在门外等候。
没想到这日天降大雪,杨时却一声不吭,仍旧在雪中等待。
直到程正叔醒来后推开房门,门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厚了,他颇为感动,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在各国之间广为流传。
楚晔说着,在冻僵的俊脸上挤出几分笑容,抬起头:“母后终于肯见儿臣——呃?”
他说到一半,笑容逐渐消失。
出现在他面前的顾桑桑穿着青色的厚重毛领短襟,躲在荔夏的伞下,身上没有一片风雪,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自己。
她的手里,正拿着两根刚挖出来的冬笋,鼻尖还沾染了一抹泥巴,有些许狼狈。
——或许是听见太子殿下非要跪在门口急匆匆出来的。
——楚晔觉得自己更狼狈。
他猛地回过神,看向一旁的荔夏,用眼神询问。
荔夏一脸无奈,默默地挪了挪纸伞试图遮挡自己,露出“我都说了皇后娘娘在挖冬笋你自己不相信”的表情。
“所以……母后真的在挖冬笋?”他呆呆地问。
所以,他真的没有冬笋重要。
顾桑桑点了点头,举起冬笋展示:“不然呢,本宫为何要骗你,本宫原本还想多挖点,等会儿做汤给你和意儿送一点,喏,现在也就够本宫自己吃了。”
“儿臣以为母后不见儿臣,是因为小六的事,原来……”楚晔低声呢喃。
顾桑桑皱起眉,问道:“意儿什么事?”
“今日很多大臣都弹劾儿臣,说小六遇刺是儿臣暗中所为,不过,他们是在诬蔑儿臣!”
太子殿下像是做错事的孩子,着急的为自己辩解:“儿臣绝无此行为,儿臣就算是结党营私,谋权篡位,也不会对小六下手啊。”
顾桑桑感慨道:“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楚晔:“……”
“既然你都说了他们是诬蔑,那本宫为何要怪罪你?何况意儿不是没事吗,听说她就擦伤了手臂,倒是与她同行的饮冰与萧晏,为了保护她都受了伤。而且,他们还杀了不少刺客呢。”
顾桑桑说着,跃跃欲试地动了动手指。
楚晔小声说道:“儿臣……儿臣之所以被大臣弹劾,是因为此前曾因为母后,与小六吵了一架,这才被他们拿到了把柄。儿臣知道母后生气,都是儿臣的——”
顾桑桑更疑惑了,双眼放光,好奇的问:“本宫生什么气?你和意儿居然会因为本宫吵架?还有这种事情?快说来听听,本宫还不知道呢。”
楚晔睁大眼睛,失声道:“您,还不知道?”
母后居然还不清楚早朝上发生的事,那他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慢慢冷静下来。
也罢,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便一次说个清楚。
“儿臣以为,母后对待儿臣和楚曜有所不同,从小到大,您都偏心于他,这便是亲生子与挂名的区别……”
楚晔艰难而认真的说。
荔夏听到他的话,震惊的睁大眼睛,差一点都要忍不住阻止了。
太子殿下怎么如此突然说起亲生子和挂名,这些几乎是禁忌的字眼?
他果然真的冻出问题了吧。
楚晔眼看着顾桑桑带着迷惑的脸冷了下来,仍旧没有停下话语:“小六则认为母后未曾偏心,相比楚曜,您反而更优待于儿臣,可是这,正是儿臣所不愿的。”
顾桑桑问道:“本宫优待于你,你却不愿?楚晔,你是不是……”
她伸出一根食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
“嗯?”
------题外话------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