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盛之,李卫(2 / 2)

他说,多尔衮命很短,掌权7年就一命呜呼了,死时才39岁。

我问,按照什么规格举行的葬礼?

他说,帝王标准,但是死后几个月,被顺治给掘了坟。

我说,亲妈的男朋友也不放过,太不给亲妈面子了。

他说,顺治性格有些叛逆。在他眼里,孝庄是什么形象?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而康熙怎么评价自己的这位老祖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

我问,多尔衮入主紫禁城后,提出的治理理念是什么?

他说,民族融合。给三大殿改名叫x和殿,把几大门改为x安门,突出“和”与“安”。

我问,具体怎么融合?

他说,学习北魏,主动汉化自己,搞“满汉一家”运动。北魏皇室为了融合,主动信佛,八旗皇室觉得佛陀不如孔子汉味更正宗,于是顺治带着王公大臣对着孔子雕像咣当咣当磕头。到了康熙时代,觉得光给孔子磕头还不行,又跑到南京咣当咣当给朱元璋磕头。中原老百姓一看,哇,原来是自己人。

我说,当皇帝也蛮累的,本身就未必懂汉语,还要学汉语里比较难的《论语》,哪有时间去搞三宫六院?

他说,老百姓对皇家贵族有误解,总觉得他们整天吃喝玩乐,错了,他们比普通人更勤奋,不勤奋可能就要丢江山。这一点从皇家教育的课程表就能看出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上课,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统治者不希望儿孙们忘本;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文化,那是皇家统治国家的根本。还要学西方的数学、物理、天文、地理、音乐、医学,甚至包括哲学。另外他们祖先是马上得天下,因此皇家子孙也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每天下午要骑马射箭,每年要去木兰围场狩猎,当实战演习。

我说,看来当个皇帝也不容易。

他说,太不容易了。45岁才上位的雍正,日理万机,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在现存的四万多份奏折上,他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你是写文章的,你知道千万字是什么概念,更何况,你是敲键盘,他可是手写呢。

我说,深深的佩服。

他说,还是个段子手。批年羹尧奏折:“朕亦想你、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批石文焯折:“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我说,对比勤奋的雍正与懒惰的万历皇帝,感觉明朝就该灭亡。

他说,一个是朝代的青春,一个是朝代的暮年。你有没有get到朝代更迭的一个规律?就是朝代跟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

我说,之前没,最近get到了。例如阿里巴巴创始人提出要做101年的企业,这一点我从来没怀疑过,但是学历史以后,我觉得他的这个梦想过于遥远,别说一家企业了,对于一个朝代而言,百年都不算短,企业比朝代更容易得老年玻

他说,对的。

我问,顺治活到多大年龄?

他说,24岁,得天花死的。历史有时很有讽刺意味,顺治因天花而毙命,康熙却因天花而继承大统,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我问,咋回事?

他说,顺治临终前征询他一向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就是选谁接班。汤若望推荐了8岁的康熙,理由很简单,康熙两岁时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今后不会再受到天花病毒的威胁了。

我说,看了众多皇帝的死因,我不想穿越回去了,古人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连皇帝都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

他说,若是皇帝人均寿命九十,不知又要生出多少变数。

我说,前两天,我翻cd简介,发现巴赫竟然是顺治时期的。

他说,莫扎特还是乾隆时期的呢!顺治帝只比牛顿大5岁而已。清朝的盛世,只是相比农业社会而言,但此时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了。我讲个更有意思的对比,义和团火烧前门,把大栅栏的屈臣氏专柜给烧了。

我说,乾隆第一宠臣是和珅,雍正第一宠臣是谁?

他说,李卫。

我说,一看这个名字,我就想起《李卫当官》,李卫那形象有点类似陈小春演的韦小宝,无厘头。

他说,这个人设的确是喜剧化了。

我问,电视剧里,李卫是个乞丐,没念过书,又怎么当上的官呢?

他说,古代,当官有两种渠道,要么参加科举考试;要么花钱捐官。历史上的李卫出身江苏富户,可能压根没念过书,也可能参加科举没考上,只能花钱买了个五品官。因为有规定,四品以上属非卖品。

我问,花了多少钱?

他说,一万两白银,按大米购买力计算,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万人民币。

我问,买来的官会不会受歧视?

他说,肯定的,不过买官的一般也不介意被鄙视,就是混个身份而已,也难有升迁的可能。但,李卫是个例外。从买上五品员外郎后,人生仿佛开了挂,短短10年,跃升为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我问,雍正看中了他的什么能力呢?

他说,搞钱的能力。康熙把国库折腾的差不多了,雍正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创收。龙生龙凤生凤,富商的儿子天生会搞钱。你看雍正把李卫安插的位置,都是搞钱的位置。李卫这种非科班出身的官员也不按套路出牌,反而取得了很大成效。例如当时私盐走私猖獗,严重影响国库收入,政府屡次打击收效甚微,雍正让李卫挂牌督办,抓到了女头目沈氏,沈氏虽招供,但所言之事,恰恰从侧面证明了官方的愚蠢。那么问题来了,若是公布招供内容,官方面子全无,若是不公布呢?判其死刑就缺个依据。后来李卫想了个办法,杖刑。杖刑判决归属地方官,自由度高,若想要人死,击打要害部位便可,绕过了官方律法死刑流程,直接就把沈氏给打死了。杀一儆百,立竿见影。事后,雍正给李卫回复了一句:法律惟有运用巧妙才有效。严格依法行事也会有不公平之时,而有时越法而行亦是公平所在。

我说,看来,李卫精通厚黑学。

他说,他的套路多着呢。西北战事吃紧,国库缺钱,为了保证必要的军需,雍正让李卫在江浙一带搞点钱,于是李卫抄了曹雪芹的家。

我说,皇帝的白手套。

他说,这叫灰手套,皇帝更需要灰手套。李卫曾扶持过一支灰色部队,漕帮,漕是指通过水道运输粮食,我们常说的拜码头就是漕帮的行话。扶持这么一个地下组织有什么好处呢?朝廷不好出面解决的问题,让漕帮去干,骂名也由漕帮来背,必要时朝廷还可以杀几个漕帮的“恶霸”用来收买民心。而且水运四通八达,仿佛一张巨大的情报网络。李卫养的漕帮对于雍正而言,差不多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一句话,养贼自用,以黑治黑。

我问,皇帝不怕李卫对自己有二心吗?

他说,身居高位,最忌讳的是拉帮结派。李卫给自己包装的是什么形象?性格孤僻、六亲不认,没什么朋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臣,一句话,在整个朝廷,除了皇帝我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大家也都讨厌我。雍正就喜欢这样的人,在他眼里,这样的人为自己弄钱,放心舒心也安心。

我问,李卫为什么没成为和珅?

他说,李卫就是和珅,和珅就是李卫,只是李卫命更好。雍正死后,盖章狂魔乾隆同学上位,不久李卫也知趣的去世了。和珅为什么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嘉庆登基时乾隆还活着,乾隆让位不让权,和珅就是乾隆把持朝政、钳制嘉庆的主要工具,乾隆一死,和珅这个“二皇上”还有好日子过吗?

我说,站错了队,他应该站嘉庆。

他说,他若是站嘉庆,一个结果,只是查办他的人变成了乾隆,站队这个问题,完全是身不由己,谁让乾隆那么能活呢?若是乾隆与嘉庆没有权力交集,和珅大概率会平稳落地甚至成为两朝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