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国大臣们都习惯于,那个朱元璋身边默默倾听的少年郎的时候,朱标的威望也在慢慢增长。</p>
缓慢、坚定,而又势无可挡!</p>
……</p>
……</p>
当然了,朱标现在的主要精力,还不是在朝堂上,而是在自己后院的工坊中。</p>
那里有宋濂、章溢、叶琛三位大贤,在率领各位工匠,对玻璃进行着最后的公关。</p>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
虽然有着朱标记忆中书本上的知识,虽然有着充足的经费,虽然三位大儒也在竭尽心力,虽然十数名能工巧匠也在努力,但是制作出来的玻璃甚是浑浊,比琉璃强不了多少,直到现在也称不得成功。</p>
“实在不行,本世子把隔壁的宅子买下来,咱们再招些工匠,再造一个玻璃炉!”朱标给人们打气,道:“西洋人能造出玻璃来,吾华夏人必定也能!咱们多做些实验,多总结些经验教训,就离着天理就近了一步。这玻璃,咱们一定能成功!”</p>
“买宅子的事倒是好说……”章溢苦笑道:“但是,这工匠,现在还真不好找了啊!”</p>
叶琛道:“可不是吗?现在咱们吴国人开荒就能拥有自己的田地。不知多少工匠舍了本业,去开荒种田去了。现在,不是咱们舍不舍得花钱请工匠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空闲工匠的问题。”</p>
“确实,土地才是咱们华夏人的命根子啊!”事到如今,朱标也没什么好办法,道:“那就只能发挥咱们现有的力量了。三位老师多用些心,另外告诉那些工匠,谁能提出好的办法,本世子必当不吝重赏!”</p>
“也只能如此了。”</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