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2)

朱标出生之时, 天现异像,拨云见日。朱标出生之后,清净高洁,不染凡尘。</p>

论文才之天赋,朱标小小年纪,即被宋濂誉为“半圣之姿”。</p>

论武略之潜力,朱标被吴国第一大将常遇春赞不绝口。</p>

如此人物,怎么可能不能容人?有如此人物为子,朱元璋又哪里用得着,什么为免除后患,滥杀成性呢?</p>

所以,刘伯温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p>

既然是刘伯温错了,朱元璋完全有把握反驳刘伯温,又为什么要继续生气呢?</p>

非但不生气,他还刷刷点点,亲笔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让孙炎给刘伯温送去。</p>

那封信里,朱元璋不但反驳了刘伯温嫌弃自己出身低微的观点,而且还客客气气的邀请刘伯温到应天来看一看,看一看朱元璋是不是值得辅佐,看一看世子朱标有没有天人之姿。如果刘伯温看了之后,觉得不满意,尽管走人,朱元璋绝不勉强!</p>

……</p>

……</p>

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派孙炎请刘伯温出山,不是教授朱标学业,而是辅佐自己。</p>

刘伯温觉得朱元璋出身低微,百般不愿意,送给了孙炎一把宝剑。表面上说,是自己年老体衰,不能为吴国公效力了。现在,将祖传的宝剑赠与孙炎,请孙炎代自己为吴国公效力。</p>

但是,暗含的意思是明显的:杀了我,我也不去!</p>

孙炎的火也上来了,说:“剑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人臣,岂敢私受?”</p>

表面的意思是:这把宝剑太好了,只有天子有资格佩戴,我可不敢接受。</p>

暗含的意思却是:你要是不去,我可真杀你了。</p>

刘伯温左思右想,觉得为了这点事儿赔上自己一条命,不值当的,也就委委屈屈去了应天城。</p>

后来,刘伯温与朱元璋接触久了,觉得朱元璋有明君之相,也就真心辅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