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2)

在后世记载中,此人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更是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p>

单从学问的角度考虑,宋濂绝对是当世第一人。</p>

而且,宋濂为人并不古板,并非什么抱残守缺、顽固守旧之辈——除了儒学大宗师之外,宋濂还佛学修为甚深,堪称儒佛并修,人送绰号“宋和尚”。</p>

既然如此,即便朱标以后说出什么离经叛道之言,想必宋濂也不会马上就严厉斥责,而是会认真思索其中的道理。</p>

其二,朱标并不排斥学习。</p>

学习,并不完全是苦差事。</p>

任何一个人,智力高达180,有过目不忘、一点就通之能,二十来岁就能写出流传千古名篇,都不会厌恶学习的。</p>

说句不好听的,朱标不跟随宋濂学习,展现强大的文学天赋,简直如同锦衣夜行尔!</p>

当然了,作为被提前压榨的吴国花骨朵,该提的条件,朱标还是要提的。</p>

“拜宋先生为师,孩儿没什么意见。但是,请父亲大人,再答应孩儿一个要求。”</p>

“哦?什么要求,说来听听。”朱元璋有些好奇。</p>

朱标微微一笑,道:“孩儿是想,我这文的方面有师父了。武的方面,父亲是不是也安排一个师父呢?孩儿为吴国世子,难道不应该文武双全吗?”</p>

以朱标必成一代武学宗师的天赋,现在不习武,简直是浪费,同样是锦衣夜行!</p>

“哈哈!好!标儿有心上进,当然是好事!咱一定支持!”</p>

朱元璋高兴地眼睛都要眯成一条缝了。</p>

他有意无意地瞥了宋濂一眼,眼见宋濂脸上露出的讶异之色,更是心中如同三伏天吃了一个冰西瓜那么甜。</p>

“标儿啊,咱的手下里,要说武学最高明的,就得是你的岳父常遇春了。不如,就让常遇春,做你的武学老师?”</p>

“谢父亲大人!”</p>

就这样,从三岁四个月开始,朱标就开始,从大儒宋濂学文,从常遇春习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