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凡官宦人家一有丁点故事便闹得满城风雨,何况和皇帝相关之事呢?</p>
薛虹入京办差,不过几日,便一连入了宫见了两次圣驾,后面这一次更是在宫中留了一夜。</p>
皇宫是承担官员办公的职能的,严格来说。臣子有事没办完,留在宫里也很正常。</p>
就和后世牛马活没做完需要加班一个道理。</p>
只不过薛虹一非皇亲国戚,二非宰辅名臣,又年岁不大,能连着见驾两次已经算是殊荣。</p>
更何况薛虹前脚刚刚得了赏赐,后脚就又被隆庆帝留下问对一夜,颇有古之圣君请教问贤的风范。</p>
一时间,薛虹之名响彻京城百官耳边,众人纷纷探查其来历出身。</p>
更有好事者已经像模像样的编造出了薛虹入宫的内容。</p>
有说薛虹是如同古之名臣一样的人物,所以陛下才会这般厚待。</p>
也有人说是因为薛虹办差有功,要询问些差事关要。</p>
还有人说这一切都是看在薛虹的老师,林如海的面子上的。</p>
各种说法千奇百怪,不一而同。</p>
薛虹早从皇宫出来后,便知道会有这么一出,所以回了林府后,就闭门谢客,琢磨该怎么上折子。</p>
京城势力错综复杂,鱼龙混杂,他入宫留宿的事是瞒不住的,当然,无论是隆庆帝还是薛虹也没打算瞒着。</p>
毕竟两个人又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行掩耳盗铃之法。</p>
薛虹猜测,甚至隆庆帝有意放纵流言传播,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伤仲永之流,还是有范仲淹王安石之质。</p>
薛虹还真猜对了,隆庆帝确实有这样的想法。</p>
在隆庆帝看来,你小子敢提改税制的事情,更要敢想敢干,没有个天大的胆子怎么行?</p>
也就是隆庆帝现在当皇帝了,要脸了,要换他早些年当王爷那会,早就亲自下场搞事情了。</p>
薛虹也确实没有让隆庆帝失望,出了皇宫后就当起了死宅,无论是哪家的帖子送上门,能拒的就直接拒了。</p>
身份尊贵不好得罪的,就往后拖着。无论谁来,小爷就是不出门。</p>
薛虹可太了解八卦心理了,你不搭理他,过一段时间热度自己就下去了。</p>
就怕不知死活,热度居高不下的时候还反复横跳。</p>
……</p>
就这样,一连数日,薛虹心无旁骛,终于完成了有关于改制的前后一系列的陈奏。</p>
从当今国家隐藏的弊端,以古论今一一陈述,而后才讲解决方法。</p>
甚至薛虹连自己的改革存在的弊端也一块讲了出来,然后又将解决缓解这些弊端的方法一并写了出来。</p>
薛虹上书的改革,大体是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骨架,而后结合朝代的一些特异性进行更改。</p>
比如其中的赋税合并征收,折银清算,好处是减少了官员直接贪污的风险。</p>
但弊端就是会导致国家出现银贵钱贱的情况,而华夏相对而言又不盛产银,所以必然会导致商贾压低价格,低价去收农产品的情况。</p>
但本朝好就好在,现在没有禁海,而且海上商贸繁荣,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涌入大明。所以短时间内民间是不缺白银的。</p>
但这样还有弊端,那就是一旦真拿白银作为本国货币,那也就意味着货币铸造权握在外商的手中,风险太大。</p>
所以薛虹给出的方法是:在保证国内政局稳定且军队强盛的情况下,三管齐下!</p>
第一,以商贸对外进行资本掠夺,大肆掠夺白银和物产,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这点必须有强大的军队进行保驾护航,否则结果就是邻居屯粮我屯枪的下场。</p>
第二,铸官币,锚定白银,甚至是黄金。逐步替代银两在市场的流通。</p>
第三,发行外国商引,同盐引一个道理,严格把控外商的白银输入量,必要时,可以国家干预白银的市场流通数量以确保货币的稳定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