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为大明的继承人问题忧虑的,还有驻守在金陵城外的朱棣。</p>
张玉的密报已到了他手里,得知三个儿子在征战安南时立下大功,这让朱棣喜上眉梢,他的三个儿子一直都不怎么显眼,结果一鸣惊人,肯定要进入老朱的视线的。</p>
姚广孝却显得忧心忡忡,看过奏报之后唉声叹气起来。</p>
“道衍大师为何叹息,我儿立下大功,难道不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p>
朱棣颇为不解的问道。</p>
姚广孝皱眉道:“三位世子的成长,老衲颇为高兴,只是他们在错误的时间,立下功劳,此事可能不是喜事,而是祸事啊!”</p>
朱棣疑惑问道:“这是为何?”</p>
“陛下的所有行为,都已经表明注定要将皇位传给太子一脉,将来太子之后,便是太孙继位,即便同为宗室,但三位世子的表现远超太孙,燕王殿下还觉得这是喜事吗?”</p>
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深锁道:“道衍大师的担忧不无道理,父皇的手腕一向强硬,若感觉他们可能威胁太孙,怕是要下狠手了。”</p>
“老衲曾说过,如果太子不在,所有皇子都可能有机会,唯独燕王殿下没有,何况太子已有后人,太孙的位置非常稳固,若想成就雄心壮志,怕是要再谋划谋划了。”</p>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除了武力夺取政权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p>
“道衍大师这话,以后万万不可提起,只要有大哥在,我是不可能造反的!”</p>
朱棣的态度坚决,自幼便是朱标一手带大,手足情深,他绝不会去抢大哥的江山,何况朱棣也清楚,大哥虽为人宽厚,却是从小被老朱培养成接班人,胸中自有韬略,他未必是对手。</p>
姚广孝呵呵一笑道:“燕王殿下要把目光看得长远些,太子体弱,老衲观之面相,非长寿之人,而燕王殿下正值壮年,将来太子若不在了,太孙继位,你又当如何?”</p>
“允炆是大哥的独子,我自然会尽心辅佐。”</p>
姚广孝摇头道:“燕王殿下还是太意气用事了,你觉得尽心辅佐,太孙就会领情吗,非也!”</p>
他睁开眼睛,目光如炬的说道:“太孙常年接受黄子澄,齐泰的教诲,而这两人又是文臣的代表,他们不会允许勋贵一家独大,同样也不会允许大明存在拥兵自重的藩王。”</p>
“若是太孙继位,必然会重用两人,他们向太孙提出来的第一个国策,便是削藩!”</p>
不愧是大明最为聪慧的智者,姚广孝一眼就已看到了大明的未来。</p>
朱棣却颇为疑惑的问道:“道衍大师此言怕是有偏差吧,若太孙登上皇位,首先要对付的不应该是勋贵吗,他需要藩王的支持,才能抗衡那些骄兵悍将才对。”</p>
姚广孝哈哈大笑道:“燕王殿下啊,你虽是万岁的儿子,却一点也不了解你这位父皇,以万岁的布局,你觉得他会让勋贵们活到允炆继位吗?”</p>
朱棣沉默不语,老朱对于勋贵的打压已初现苗头,通过空印案,拿下了六个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可都是侯爵,力度不可谓不轻,为了保证允炆不会被架空,老朱真会赶尽杀绝。</p>
“按照老衲的推断,蓝玉这次出征归来时,便是他的死期,却不想万岁并未对他下手,而同样的,刘基也安然无恙,这倒是超出了老衲的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