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声势浩大,空袭行动情况良好,但无论马沙尔还是隆美尔亦或者加兰德都清醒地意识道,本方在中美洲的扩展结束了,或者说,至少要告一个段落了。加勒比第二阶段战役从越过委内瑞拉向哥伦比亚挺进后,德国先后席卷了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然后又趁势突击了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特别是从圭亚那一线条约后,隆美尔手上一共只有2万多部队,他在哥伦比亚留了数千兵力,在巴拿马留了8000余兵力,再扣除战争中的伤亡,最后能投入实际作战的不到6000人马完全是借着最后一丝凶悍和海军编队的强力压制才成功的。
这已是彻底的强弩之末,虽然隆美尔心气很高,但高斯头脑很冷静,他认为现在美国只是被组合拳打蒙了,一旦他们反应过来,留在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的部队凶多吉少,他不建议在此执行占领任务,而主张在骚扰一番后尽快缩到巴拿马。
隆美尔虽有些不太情愿,但局势如何还是看得出来的现在德军主要就是凭借海军的实力和陆军的名头在进行压制,真要是硬碰硬,中美洲将近10万美军可不是他能轻易对付的,况且越往北打越靠近美国本土,对手可源源不断抽调力量南下,耗都耗死自己了。于是听从了高斯的建议,准备3月4日开始撤军巴拿马,脱离与美军接触,不过要求空军继续对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的美军展开攻击,给他们造成自己还要突进的假象,掩护部队撤退。
至于攻击美墨边境这种事,干过一次就行了,多了也不管用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过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加兰德用12架轰炸机在美国捣鼓的那么一下子在华盛顿引起了巨大的风暴,逼急了的杜威开始疑神疑鬼:一方面认为墨西哥人与德国人有勾结甚至已达成了一致,否则怎么解释刚刚在美墨边境进行管理就迎来了德军轰炸?另一方面认为德军有通过中美洲和墨西哥为跳板进攻美国本土的可能。
经过一班参谋无头苍蝇似地乱分析,居然认为从墨西哥一线向美国进攻是轴心最有可能的战略意图,甚至还煞有其事地分析了缘由:
第一,从墨西哥进攻,日德两家能真正联手,比东西海岸夹击要方便得多;
第二,从墨西哥一线推进有利于德国发挥陆军优势东海岸毕竟要打一场登陆战,难度很大,但顺着墨西哥推过来就方便多了;
第三,南部边境不像东西海岸那样部署了足够的防御力量,别说部队不多,就连配套需要的的高射炮、雷达部队、空军部队也少得可怜。
为摆脱这种危机感,克拉克立即下令调集更多兵力不但包括4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还包括6个高射炮团并建立有关紧急雷达预警体系,阿诺德也咬牙从其他方向抽调了300多架飞机,甚至还包括了40多架宝贵夜间战斗机。
已准备撤军缩的隆美尔完全不知道这消息,一旦知道准得笑死!
同时,病急乱投医的杜威还给海军下令,让他们迅速出击,扭转不利的战局态势,甚至绕过参联会和海军部直接把他的电报发到大西洋舰队手上。
“真是胡作非为1海军中将米切尔看完电报,愤愤地骂了一句,随手将电报纸揉成一团扔进了海里。
“这”休伊特现在是大西洋舰队的参谋长,不过他的军衔和米切尔一样都是中将。
“他懂什么?一天海军也没干过就敢对舰队指手画脚,麦凯尔和太平洋舰队就是这样被他们送上绝路的!作为合众国仅剩的最后一支大舰队,我能不慎重么?快?越着急越容易出错,越出错就越容易输1
这个话休伊特没法接,虽然米切尔的态度很不好,但他认为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合众国最后的依仗,是万万输不起的。
“您的想法是?”
“徐徐推进,然后如同剑客一般发动突刺,如果需要我们大刀阔斧去进攻,本身就输了加勒比海这么复杂的局面,能随意穿入么?”
虽然知道德军舰队目前大体位置在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一带,但具体位置还是要依靠飞机侦查才能获得,所以米切尔的决策很清晰:舰队主力悄悄前进,动用一切陆航力量查明并锁定敌军位置,然后用一波流带走德军主力即便对手反击,也不会造成巨大危险。
秉承这个念头的他行动极为缓慢:当初尼米茨估计5天以后就可接敌,实际上4天过去了,大西洋舰队主力还在巴哈马与迈阿密之间徘徊,一边仰仗空军飞机的就近保护,一面又催促空军加快侦查把空军使唤到这个份上,米切尔也算是创造了记录。
至于航向,米切尔还没下定决心:到底是走左翼绕欧洲岛链外围进行截击还是走右翼尤卡亚海峡或者从古巴与海地间的古巴海峡直穿下去。但有一点休伊特是确信的,米切尔绝不想和轴心舰队打一次面对面、堂堂正正的海上决战这是他要力争避免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