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好消息,好消息,那32门列车炮卖掉了,日本人全要1
凯特尔满面春风地走进元首办公室,显得十分高兴。清理这堆货色费了不少力气,按照总参谋部的设想,波兰和苏联的列车炮应该优先处理,因为他们坏了之后要找配件很麻烦,但德国自产和法国人的列车炮可以缓一缓,至少暂时还有一点用。1亿马克虽然不算多,但德国既然要逐步回收战争债券、稳定币值并为欧元发行准备条件,当然是能弄一点是一点。
但霍夫曼看得更加深远,他说道:“看来北进的想法被遏制住了?”
“科尔还发电报来,堀悌吉又提出购买额外50万吨C3航空燃油的请求,并试探性地提出能否获得火箭技术。”
霍夫曼没有直接说好或者不好,只条件反射般地开口道:“看来日本人有大动作?”
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比历史同期牛气冲天,海军话语权更高,对能源供应十分重视,使整个保障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与优化,甚至单独抽出1名中将、2名少将分管这项工作。
比如满洲地区的煤层页岩油,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过炼化尝试,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提炼后的油料经常堵住军舰锅炉喷嘴,需要动用硫酸清洗并损失10%,以往军方一直不肯同意,宁可出了故障再说,但在堀悌吉掌权后,10%的损失就扛了下来;
又如煤制油技术,日本一直进行尝试也予以了开发,但日本合成技术较差,用最好的煤炭合成出来的汽油也不能供发动机使用只能烧锅炉,这样一来反而得不偿失。但在引入德国煤制油技术后,虽然整体规模不变,但这批煤层页岩油全转化为了低品质汽油,供应汽车、摩托等不成问题,这里一年拓展的折算后将近100多万吨原油,相比德国本土近千万吨能力虽然不如,但也是破天荒的成就。
又比如婆罗洲的原油,历史上日本接手后最高产量只恢复到战前75%,且炼油设施损坏严重,再加上运输船屡屡被美国潜艇或飞机敲掉,迫使日本海军多次不得不将未经提炼的优质燃油直接当重油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但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在欧洲工程队伍的帮助下,到1944年春季,婆罗洲油田基本恢复到了历史产量,炼油设施也修复到了50万吨规模的水平。而海军设立各大战区后,护航编队、反潜飞机密度超过历史十倍不止,栗田健男统辖所有运输部队,损失率不到15%,大大高于历史同期。
再加上直接从中东进口成品油供应印度战场,又从斯大林手中抢下来北萨哈林岛,到1944年6月,日本账面上的原油年收入终于突破了1000万吨。
但光有油还不行,日本落后的提炼技术和添加剂(四乙基铅)水平使日本高品质航空燃油一直不够用,数量少不说,而且性能很不稳定。在早期动用零式时,航空汽油勉强还可以应付,随着大量德制飞机投入服役,对高性能航空燃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样一架飞机,用日本燃油和德国燃油完全是两种表现。按以往日本军部的脾气,说不定就凑合着用了,但堀悌吉只想要给部队最好的装备,因此不遗余力花钱进口较高的B4燃油和高品质的C3燃油,特别是最新一代经改良的C3燃油已超过美国100/130号燃油,而弱于115/145号燃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更为日本所迫切需要。
由于C3燃油必须在德国本土生产,因此供应相对来说不方便,而且德国本身对高性能航空燃油也需求旺盛,因此除联合舰队在欧洲期间带走的一批外,日本只陆陆续续得到过10万吨,倒是B4前后累计超过50万吨。
但现在堀悌吉一口气提出要100万吨,霍夫曼马上就想到日本有大动作——绝不是二次西征,因为如果那样根本不用提燃油的事,德国会保证供应的。
凯特尔笑笑:“您说得没错,堀悌吉元帅在安定印度洋秩序、拿下俄国岛屿后准备向太平洋深处展开大手笔进攻,中途岛、夏威夷乃至西海岸全是他的攻击目标1
霍夫曼点点头:“还好他没说要进攻澳新。”
凯特尔一脸愕然:“我以为您会批评他异想天开,哪怕打澳新也比打西海岸靠谱。”
“不,你错了。打澳新不能迫使美国求和,打夏威夷和西海岸才能迫和美国。”霍夫曼笑笑,“50万吨希望多久到位?”
“7月底之前他想要拿到首批10万吨,以后每2个月希望得到10万吨,科尔推测日本8月中旬出击,因为届时新建的信浓号战列舰、云龙号航空母舰、改造的贝亚恩号航空母舰都将形成战斗力——他们刚刚交付部队,如果日本抓紧点,下月初交付的天城号航母也有可能赶上。”
霍夫曼知道信浓号改建为航母后的悲惨遭遇,这次按原有轨迹变成超级战列舰后,不知道命运会不会好一点。
“他们船台上还有战列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