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试点洛阳(1 / 2)

房玄龄房俊 公子許 1817 字 6个月前

陨国公张亮?</p>

李承乾略感诧异,深深看了刘洎一眼,然后问李勣:“英公觉得如何?”</p>

李勣心里很无奈,只要自己开口一次,陛下就好像要将自己拴住时时给他出谋划策……</p>

略作斟酌,不得不开口说道:“张亮确实能够胜任。”</p>

张亮此人立场不坚、摇摆不定,一直以来小错不断、大错不犯,但毕竟资历、功勋放在那里,在贞观勋臣逐渐凋零的今时今日,岂是孙仁师可以比拟?</p>

况且他也体会到陛下的心意,对于左右金吾卫皆有房俊把持的现状感到不妥——无关对房俊的信任与倚重,单纯是出于帝王之术的考量,用以平衡各方势力而已。</p>

这一点他赞同陛下,但心底也有些埋怨:事后,房俊不会怪罪提议由张亮顶替孙仁师的刘洎,因为两人素来水火不容、攻讦不断,但附和张亮顶替孙仁师的自己,却难免要被房俊记恨。</p>

时至今日,房俊早已非是吴下阿蒙,尽管对李勣一直执礼甚恭以通家之好相处,但李勣却不能处处以长辈自居,昔日恣意妄为的世侄早已成长为能够与他分庭抗礼的一方大佬,必须予以尊重。</p>

更何况他深知房俊的脾性,指不定要与自己如何大闹一场……</p>

但或许陛下不仅仅是需要自己的支持,同时也有借由此事给自己与房俊之间增添隔阂的心思?</p>

李承乾欣然颔首:“英公谋略无双、智计过人,既然认为张亮比孙仁师更为合适,那就通知兵部,将张亮委任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吧。”</p>

“喏。”</p>

李勣、刘洎齐声应下。</p>

虽然兵部尚书崔敦礼乃是房俊心腹,兵部上上下下皆乃房俊的人马,但皇帝、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这三人签署的圣旨,崔敦礼是万万不敢驳回的。</p>

此事已定。</p>

话题自然再度回到从何处率先实施丈量田亩……</p>

许敬宗提议:“何妨自河南府开始呢?”</p>

洛阳乃“三河之地”,“天下之中”,自古以来便是王朝定鼎之地,自前隋开始更是将其与长安并列“二京”,政治地位极高,既然关中不好擅动以免引发动荡,那么洛阳领衔的河南府便很是合适了。</p>

李承乾觉得不错:“现在魏王已经奔赴洛阳履任‘洛阳留守’负责营建东都,朝廷接下来会有更多政策支持以及资源倾斜,可以为丈量田亩之事奠定基础、给予帮助,纵然有一些风波动荡,也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p>

刘洎罕见没有驳斥许敬宗的意见,赞同道:“微臣认为可行,河南府的政治地位仅只在长安之下,作为新政试点一旦成功,可以更好的见到成效,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经验。”</p>

李承乾看向李勣,李勣道:“臣无异议。”</p>

军中之事在逼迫之下或许还能发言出声,但是关于政务,他打定主意不掺和……</p>

许敬宗有些振奋:“那微臣马上筹备一套人手奔赴洛阳,上元之后、春耕之前,定将洛阳周边的田亩丈量完毕!”</p>

丈量田亩虽然是李承乾登基之后最为重要的一项政策,代表着帝王的政治倾向,必须贯彻到底,但由于这一项国策毫无历史经验可以遵循,所以也只能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p>

按照设想,这项国策是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p>

李承乾一锤定音:“此事便如此决定吧,待到上元之后,朝廷行文河南府,命其在丈量田亩一事上配合许尚书,无论任何官员、人等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在春耕之前,最少也要将洛阳下辖之各县丈量完毕,为新政推行天下打好坚实基础。”</p>

许敬宗离席而起,一揖及地:“陛下放心,臣纵然粉身碎骨,亦要将此项国策推行天下,使亿万黎庶皆沐浴皇恩,感念陛下仁厚之心!”</p>

*****</p>

洛阳,尚善坊。</p>

李泰是个怕死的人,自知已经成为各方“狩猎”的目标,所以分外小心谨慎,不仅衣食住行全部经由自己从长安带来的人手,就连住处也选择在尚善坊最北边紧挨着洛水的地方,一旦有事,只需翻过坊墙便可直抵大堤,登上水师停驻于此的战船。</p>

官廨附近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内里以自己贴身禁卫守护,外围交给水师兵卒,任何人出入坊门都要经由层层盘查,整个尚善坊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可谓防御严密、固若金汤。</p>

若没有上千精锐硬攻,绝难突入其中……</p>

李泰倒是安全了,但整个尚善坊却因此鸡飞狗跳、不得安生,尤其是封锁整个尚善坊的行为导致其余坊内住户不堪其扰、麻烦大增,自然怨气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