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第二场在二月十二,同样也是提前一日进场。</p>
考的是论,诏诰表和判。</p>
论一道,诏诰表中选一道,判语考五条。</p>
论的出题范围在四书五经里,跟议论文差不多,要求字数在三百字以上。</p>
诏,诰,表可以说是公文。</p>
一般是汉表、唐诰、宋表,要求考生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对应的诏,诰,表。</p>
判语,便是从各州县的行政与司法案牍中抽取一些疑难点,让考生进行评判分析。</p>
这主要考察学子对本朝律法的熟悉度。</p>
这对于沈舟而言,并不是什么难题。</p>
交卷的信号发出后,他便麻溜收拾东西,出门交卷去了。</p>
转眼,便到了会试最后一场。</p>
连着考几日,就算期间能回家睡一觉,沈舟也肉眼可见的瘦了下去。</p>
在这般压力和折腾下,十五号这日,一大早的,便有人倒下了。</p>
号巷里也响起一阵接一阵的咳嗽声。</p>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p>
考场里的条件并不好。</p>
睡觉只能坐着,睡一晚都腰酸背痛的,更别提一连坐几日。</p>
晚上坐,白日坐,腰间盘都能坐出来。</p>
沈舟已经尽量抽出时间出来站一站,拉伸一下了,可还是觉得身体吃不消。</p>
这乡试会试,真的是能撑到最后的,才算成功。</p>
唯一能让沈舟高兴的,便是这几日都没有下雨。</p>
只要熬过今日,明日一早,他便能交卷离开。</p>
这场考试,便也意味着会试要结束了。</p>
沈舟心里是有些躁动的。</p>
大家都在憋着一口气,沈舟也不例外。</p>
他深呼吸几下,搓了搓手指,垂眸看向考题。</p>
第三场考策问五道。</p>
这一场其实算是轻松的。</p>
因为考生太多,阅卷时间也有限。</p>
考官根本不可能每一场考试的卷子都一一仔细阅读。</p>
就跟之前的考试一样,大多数人最为看重的,还是第一场。</p>
这第三场考试,算是附加题。</p>
考得文意顺畅便可。</p>
考得好,锦绣添花。</p>
考得勉强,但文意顺畅,如果第一场考得好,那上榜机会也是大的。</p>
沈舟不敢去赌。</p>
对于每一场考试,他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p>
有些学子看重第一场,精力全部放在上面。</p>
但沈舟不会这样去做。</p>
因为这样太冒险了。</p>
这是一种概率。</p>
毕竟谁也不知道考官会不会突然心血来潮,就想认真看这第二场或者第三场的卷子。</p>
要是不看还好,这若是看了。</p>
不写好一点,能上榜?</p>
沈舟是不想再等三年再来了。</p>
苦吃一次就成了。</p>
再吃,他又不是个爱吃苦的人,可不愿委屈自己。</p>
策问题以问答为主。</p>
考生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对策,回答问题。</p>
一道策问里面,会包含几个问题。</p>
这第一道,是问如何发展农业。</p>
百姓们最为关心的事,无非就是吃穿住。</p>
现在会试第一道题,便是问教农之策。</p>
沈舟不由往深处想。</p>
考官们所出的题,有可能是自己想知道的,也有可能是皇上想知道的。</p>
但也有可能,单纯只是为了考试。</p>
沈舟看着,却是觉得,这不应该只是为了出题而出题。</p>
能问起农业这事,说明上面的人重视百姓,这是个好事。</p>
沈舟思考了一会,决定还是按照自己想写的来。</p>
他虽然没怎么下过地,但他知道的,还不少。</p>
往前来看,历朝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