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 力排众议(1 / 2)

第322节力排众议

鼓捣了半天总算登陆来了,一直提示登陆异常。

这句话对于很多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的。

吴凡当然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头看了一眼语出之人,站在殿外,是个小字辈。年纪轻轻,约莫十五六岁,一脸稚气未退,但却有着一份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据傲写在面。

此人名为杨修,字德祖,为杨彪之子。

见一向老成持重的父亲被吴凡一番话驳得哑口无言,年轻气傲的杨修沉不住气了,不顾朝堂规矩直接就在外面开口叫道。叫完了这句话,才挤过人群向着吴凡这边走来。

历史的杨修恃才傲物,在眼下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对官职地位高了他十几级的吴凡全无谦恭之态,随意之处就好像走在大街碰到个熟人一般。

虽然吴凡想要推行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毕竟是改革成功,并且信仰深入人心后的社会景象。现在,改革尚未开始,自己作为除了皇帝曹冲之外这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必要的威严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否则,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强行实行改革?

由此,吴凡对于杨修的表现脸明显有些不悦。站在下面群臣第一排的杨彪见到吴凡脸情绪变化,连忙回头以眼色示意杨修,赶紧退回去。但杨修却故意装做没看懂父亲眼色的样子,仍然执意向着吴凡走来。

他认为自己搬出的这句圣典已经让吴凡无言以对,因此故意表现出不悦的样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吴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吴凡怎样辨解。

最好能让吴凡在众人面前出一回丑,那样也就为父亲搬回几分颜面。

杨修如是想着,自然不肯依杨彪的眼色退回去。径直来到吴凡面前,拱了下手算是见过礼,随后就站在吴凡面前等着吴凡回应。

虽然对杨修的表现有些不悦,但必要的回应还是不能省略,毕竟,吴凡已经决定争取多数臣僚的支持,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头看向站在身后的无所事事的内侍文官,招了招手。内侍文官不知何事,满脸疑惑地走了过来,吴凡对他道:

“你去把他指杨修的眼睛蒙起来。”

内侍文官听得越发糊涂,但身为大司马的吴凡要他这样去做,他不敢不做,只好走下台阶,向着杨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随后就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绢布,将杨修的眼睛蒙起。

满朝文武看到这里一脸的困惑,都不知吴凡所为何意。而杨修则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据,变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的绢布又不敢,只能愣愣地站在吴凡面前。

吴凡面无表情,伸手抽出斩蛇之剑,锵地一声响,银光耀眼令整个朝堂为之一闪。满朝文武见此场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惊惧非常,急忙前几步刚要出言向吴凡求情,却见吴凡已经将剑置于杨修颌下约五公分处,问杨修道:

“杨主簿,请问我手中之剑,现在何处?”

杨修被问得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道:

“在下眼睛已被蒙住,无法见物,又怎会知吴大司马手中剑置于哪里?”

吴凡听罢后知后觉地点了点头,道:

“原来如此,杨主簿所言极是。”

顿了一下,吴凡继续道:

“如此,我再进一步问杨主簿一个问题: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个天地之面貌?”

杨修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只得抬头见一方天空,自然无法知晓井外之大千世界。”

吴凡再点了点头,道:

“原来杨主簿什么都懂,头脑并无问题。但却为什么要用一个数百年前处在奴隶社会晚期之人的言论,来质疑改革呢?孔仲尼孔子,字仲尼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不假,但他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他的眼光和视界受到局限。如此,将他的所有言论奉为圣典者,无异于身在井外,思想却仍然处在井中。无知也许不是你的错,但用你的无知来质疑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说完,吴凡手中斩蛇之剑一挑,吹毛立断的剑刃刷地一声将蒙在杨修眼睛的绢布挑断,而杨修的脸却是毫发未伤。仅此一式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又在内心里为吴凡剑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对重甲不把孔圣人的话奉为圣经而不满,重甲就此唠叨几句。

孔子当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响了国人二千多年,并且传播到日韩等国家,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但是,归根结底,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并不能如传说中的神仙那样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载。

既然是凡人,那就难免有错误。再说孔子当时所处的奴隶社会晚期,社会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孔子本人又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由此,他的言论很多时候肯定是偏护于统治阶层,至少是对统治阶层有利。这也是为什么想要加强集权统治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不是其它术的原因。

假设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的是道术,或是法术,或是兵术,阴阳术,名术,墨术……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圣人,就应该是老子,韩非,孙武,邹衍,邓析,墨子……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被我们尊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得到汉武帝倾力扶植而发展壮大,并传播至今,深入人心。这就像宗教,当它的影响足够大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神圣化它的相关代表人物来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