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p>
建安二年的冬月眨眼而逝,时间到来了建安三年,春,正月。</p>
长安、官舍,刘璋立于廊下,偶有春风拂面,他却是紧了紧身上的裘衣。盖因当下冬月的滋味未曾散尽,而今正是春寒陡峭之时。春风拂面,却是带着刺骨的寒意,虽曰春风,倒是和冬日寒风别无一致。</p>
“侍中刘艾当下应该到了潼关吧?”刘璋没头没尾的问了一句。</p>
主簿荀攸立身于刘璋身后,他点了点头道:“依着脚程计算,刘侍中当是已经到了潼关,或许渡过了风陵渡也说不定,再走上个七八日,就当到许都了。”</p>
刘璋口中所说的侍中刘艾,今次又是受曹操假天子之命,前来关中加封刘璋为王爵,只是刘艾此次前来,得到的结果和之前一般无二,都是为刘璋所拒。</p>
而在被拒绝后,侍中刘艾数日前踏上了返程的道路,因是刘璋有此一问。</p>
片刻的沉默后,刘璋垂询了一句:“公达,卿以为王爵的加封当不当受?”</p>
荀攸闻言嘿然一笑,他不答反问道:“明公今次不是拒了王爵之赏,已经有了明断了吗?”</p>
“吾是有了明断,可还是想听听公达的见解。”刘璋打量着庭院中还未消融的积雪,眸子一开一合,神思未定。</p>
斟酌了些许时间,荀攸进言道:“曹操前后数次,假天子之命,授明公王爵之赏,确乎是有些招摇,也过于木秀于林。明公拒之,是理当的,也是适宜的。”</p>
“然明公受封王爵一事。”荀攸话锋一转,他剖析道:“到如今,宇内之人皆已知晓,受与不受,倒也没有多大分别了。”</p>
刘璋默然,他听出了荀攸话中的真意,荀攸偏向于受封王爵之赏。</p>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克定大业的九字真言,正常来说刘璋应当效仿学习。</p>
可教条主义是最要不得的,该变通的时候应当变通,就如兵法一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什么是可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p>
即是荀攸偏向受封,于是刘璋追问了一句,深究起了荀攸的见解:“卿意吾当受封王爵乎?”</p>
“明公明鉴,攸确乎是建言受封王爵。”荀攸肯定道,同时他搬出了一个例子:“昔吴汉、耿弇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p>
“今于朝廷授封明公王爵一事,恰如世祖称帝之事。”荀攸对比道:“明公无意王爵,屡次拒之,虽说诸文武不敢有什么议论,唯明公之命是从,然多有人冀望明公受封王爵,以求攀龙附凤,有尺寸之功。”</p>
刘璋点头,追随他的文武群臣,之所以追随他,说到底并不是因为他礼贤下士、德行高尚,而是希望有所进步,得到从龙之功,最好是博个封妻荫子。</p>
而底下人想进步,就得刘璋先进步,不然若是刘璋挂着个将军的职位,底下人就只能挂着校尉、司马等职,不得号曰将军,称乎刺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