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文字.狱(1 / 2)

“四年前陛下十一岁不到,对朝堂上的事或许并未关注。那一年人才辈出,却也灾祸连连。下官一生中最辉煌也最悲哀的时刻都发生在那一年。金榜题名,是多少寒窗苦读的男儿反反复复梦到过的场景,一招变成现实着实令人恍惚又雀跃。”</p>

牟之冲嘴角带着笑,目光放空不知看向何处,不经意间一滴泪珠从眼角滑落至脸庞。他没有去擦拭,而是深深陷入回忆之中。</p>

“谁能预见那一年会试过后殿试之前,短短两个月时间,兴起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文字.狱。”</p>

“文字.狱。”</p>

一听到这三个字,李玉合就明白这将会是刻在读书人骨骼上永远无法磨灭的痛楚。</p>

历朝历代文字.狱无不是为了迫害知识分子。</p>

为了加强中央专制集权,树立统治者的权威,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多少社会恐慌和文化凋敝,从而禁锢思想、摧残人才。</p>

“陛下,其实那一年状元非状元,榜眼非榜眼,探花非探花,传胪亦非传胪,甚至下官这个第六十八名都该往后挪一挪。当年春闱第一的会员乃吴郡陆氏的陆献遒。”</p>

“吴郡陆氏,祖上可是出过陆贾、陆逊、陆贽等名士的陆氏?”</p>

李玉合曾读过《吴郡陆氏春秋》、《唐史》和《陆氏家谱》等,但她不确定这个世界的历史究竟与地球历史有多少重合之处,故而有此一问。</p>

“回陛下,正是。”</p>

李玉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说的三个人物牟之冲均没有反驳,足以证明这三人都是此世界历史存在的人物。</p>

“陆献遒是苏地最为有名的青年才俊,那年二十五,恰是意气风发之时,他更有‘天人’之美称。由记当年,状元呼声最高的两人,一乃苏地吴郡天人陆献遒,另一个便是蜀地广陵郡小文曲江贺持。”</p>

“会试时江贺持因年纪尚轻文章稍显稚嫩,终究逊陆献遒一筹,屈居会试第二。大家都认为陆献遒一定能连中三元,他的事迹一度成为赴都城赶考学子中的美谈,更成为所有考生之楷模。”</p>

牟之冲娓娓说着那一年春闱的事,不太有重点,但看得出其中充满了属于他的美好回忆。</p>

李玉合并未催促他,毕竟对方好不容易敞开心扉。这是一种情绪的累积和宣泄,若是中途破坏掉,若再想让他开口恐怕不易了。</p>

然而没人知道李玉合看似沉静的外表下,其实被包在纱布里的双拳已经紧紧攥起。指甲深深刺入掌心的疼痛感,稍稍分散了手臂越来越明显的疼痛。</p>

牟之冲说会试结束后,学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论地畅想未来,想象着入仕之后如何鞠躬尽瘁报效国家。</p>

摘桂楼和祈湖廊坊两处是学子们喜欢群聚的地方,牟之冲常常跟着罗良玉参加各种聚会,结识了不少新朋友。</p>

同时,也结识了大名鼎鼎的陆献遒。</p>

和陆献遒相识,源于一场不太美好的邂逅。</p>

牟之冲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常年寄人篱下导致他性格木讷,略显迟缓。曾经的牟之冲可不是现在这个能将自己从头武装到脚,还不被人发现的牟之冲。</p>

那时的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都城,若非有善霁嵘的推荐信,他绝对无法入住摘桂楼。</p>

虽然他入住摘桂楼后,重遇罗良玉,且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子。可家境导致他总是小心翼翼,也不太善于言谈交流,尤其不擅长和权贵富家子弟相处。若非罗良玉处处带着他,他是断然不会往人堆里凑的。</p>

然而都城乃天子脚下,捧高踩低的事,已多的让人见怪不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