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传下后,朱允熥屏退左右侍从,独独留下了杨士奇、姚广孝与杨荣三人。</p>
此时的勤政殿内,气氛凝重。</p>
朱允熥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冷峻,目光缓缓扫过三人,开口道:“朕翻阅每日简报,多有御史言弹劾诸藩王的奏章。”</p>
“所举不法事由林林总总,更有甚者,言及民间写信举报者亦是数不胜数。”</p>
言罢,他微微皱眉,似是对这些藩王的行径深感痛心。</p>
“杨士奇,你此前执掌都察院,对这些弹劾奏章与举报信想必最为熟悉,朕命你即刻去将这些东西整理成册,呈于朕前。”</p>
朱允熥目光灼灼,声音不容置疑。</p>
既然要对藩王们动手,这皇室宗亲之事,最讲究的便是名正言顺,唯有将他们的“罪状”一一罗列,才能堵住悠悠众口,让天下人信服。</p>
杨士奇闻言,赶忙躬身行礼,恭敬应道:“请陛下放心,但凡弹劾藩王的奏章、举报藩王及其家奴,下属官僚的信件,臣早已悉心整理,归档封存。”</p>
“其间所言之罪,可谓擢发难数;所犯之恶,真真是罄竹难书。”</p>
他微微一顿,继而又道:“只是藩王们大多戍守边疆,山高路远,往来极为不便,派人前往查处核实,耗费时日良久。”</p>
“故而,这些弹劾奏章与举报信,多数尚未查证属实,暂时尚无法处理。”</p>
说到此处,他话锋又是一转。</p>
“不过,风评自在人心,乃是社会公议。”</p>
“陛下欲行何事,只需剑指之处,有这些物件为证,便是铁证如山,无论定什么罪,都已然足够。”</p>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p>
藩王们位高权重,镇守一方,手握重兵,各有三卫亲兵供其差遣,平日里要处理的军政事务繁杂琐碎。</p>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p>
他们在行事过程中,稍有不慎,露出些许马脚,被人抓住小辫子,简直易如反掌。</p>
况且封建礼制之下,“连坐”之风盛行,众人皆觉此乃合情合理之举。</p>
藩王治下,若有属官犯错,那便是藩王驭下无方,罪责难逃。</p>
藩王们统辖着偌多人马,要想让下属个个都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根本是不可能的事!</p>
违法乱纪之事时有发生,就看朱允熥是否有心利用这些把柄了。</p>
再说这老朱家的藩王们,自恃身份高贵,即便朱允熥此前大力改革宗室制度,令他们的爵位可被削夺,对其严加管束,使得他们有所收敛,但平日里行事作风依旧嚣张跋扈,积习难改。</p>
自举报制度设立以来,都察院收到的举报信便如雪片般飞来,不计其数。</p>
当然,这些举报信,绝大多数并非直接冲着藩王本人而去,而是指向藩王麾下的各级属官。</p>
毕竟,藩王身份尊崇,寻常时日不与市井百姓直接打交道,百姓们甚至难得见其一面。</p>
真正与百姓产生直接矛盾冲突的,往往是那些仰仗藩王权势、狐假虎威之徒。</p>
他们为谋取一己私利,肆意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p>
不过,这些在朱允熥眼中已然不重要,在这盘帝王棋局里,所有罪责的黑锅,最终都可稳稳扣到藩王头上。</p>
哪怕藩王声称对下属的不法行径毫不知情,那亦是推脱之词,更难逃驭下不严的问责。</p>
姚广孝一直静立在旁,此时也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p>
“陛下,探听司那边也收集了诸多有关藩王的情报信息,臣早已全部整理归案,以待陛下查阅。”</p>
朱允熥听闻,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之色。</p>
一个臣子办事得力与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p>
像姚广孝与杨士奇这般,根本无需他多言下令,便能知晓何事该提前筹备,着实难得。</p>
姚广孝继而又道:“功是功,过为过,二者不可混淆。”</p>
“臣还特意梳理了每一位藩王昔日为大明立下的功绩,望陛下知悉。”</p>
朱允熥听闻此言,不禁愣了一愣,旋即仰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殿内回荡,仿若驱散了些许凝重氛围。</p>
“藩王们皆是朕的亲叔叔,血脉相连,只要他们一心忠于朝廷、忠于大明、忠于朕,朕又怎会忘却他们的功劳?”</p>
说到此处,他神色一凛,语气转为坚定。</p>
“然而,天家无私事,天下苍生,俱为朕之子民。”</p>
“他们若有欺压百姓、作奸犯科的不法行径,朕断不能包庇纵容,姑息养奸。”</p>
朱允熥的声音铿锵有力,仿若洪钟大吕,响彻殿宇,尽显帝王的威严。</p>
“你们三个,此刻便为朕为每一位藩王草拟两道圣旨。”</p>
“一道圣旨着重表彰他们过往的功绩,赐予丰厚的奖赏,以显朕之体恤与恩宠。”</p>
“另一道则严厉斥责他们的罪过,予以最重的惩处,以示我大明律法之公正威严,虽王子犯法,亦与庶民同罪。以正国法,平民愤。”</p>
“该如何措辞,朕相信你们心中有数。”</p>
言罢,他微微提高音量:“速度务必加快,定要赶在诸藩王进宫之前拟好。”</p>
“写完之后,即刻呈朕御览,签字用印,不得有误!”</p>
三人连忙跪地领旨,随后,便匆匆退下,各自忙碌去了。</p>
……</p>
自登基践祚以来,朱允熥皆于勤政殿理政。</p>
然而,今时召见诸藩王,他却特意选定了威严庄重的奉天殿。</p>
这奉天殿作为大明王朝举行重大典礼与朝会之地,殿宇巍峨,气势恢宏,平日里极少启用。</p>
今日又非大朝会之日,却在奉天殿议事,足见其不一般。</p>
不多时,奉天殿外传来一阵纷沓的脚步声。</p>
一位位藩王身着华服,昂首阔步地迈进了殿门。</p>
他们周身散发着或威严或桀骜的气息,仿佛这皇宫禁地不过是自家后院一般。</p>
跟随着藩王们一同入宫的,还有数十名大臣。</p>
这些大臣们神色各异,有的目光坚定,似是怀揣着某种决心。</p>
有的微微低头,让人看不清他们眼底的情绪。</p>
人群之中,那位之前自称感染风寒,已告病多日的礼部尚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
他身形略显单薄,面容虽带着几分病容的憔悴。</p>
可眼神却透着精光,哪里有半分重病缠身的模样。</p>
余下的大臣们,有文臣亦有武将,皆神色各异。</p>
不时用眼光交流,或窃窃私语。</p>
朱允熥高坐于龙椅之上,静静地看着这一群不请自来的人。</p>
他并未下旨召他们前来,可这些人却随着藩王们蜂拥而至。</p>
究竟有何用心,就不得而知。</p>
不过,朱允熥也没有令人将他们驱逐出去,或让宫中侍卫阻拦不让其进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