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与黄子澄虽然相交甚好,却皆是朋友之谊,并不涉及朝廷政论,更没有牵入储君之争中。”</p>
“一直到后来,北方密谍传来北元要侵犯大明的消息,秦王和晋王更是以此为由离京而去。”</p>
“那时太孙殿下正在筹办大明军事学院,下令勋贵武将皆不得擅自离京。”</p>
“我是兵部主事,在得到北元可能大举南下的消息后,便准备钱粮马匹军械,以备不时之需,不料,却收到了无须加强北方边境防备的命令。”</p>
“我认为太孙殿下不注重朝廷大事,置边疆风险于不顾,置亿万黎民百姓于不顾,只顾自己争权夺势。这样的人,即令才华盖世,却无仁义之心,绝不能立为人君。”</p>
“也就是从那一次起,我终于下定决心,主动找到黄子澄,经他介绍,转投到了废献王门下,想助废献王扳倒太孙殿下。”</p>
“再后来,吕妃身死,废献王发疯,在储君之争中彻底失败,太孙殿下也很快正式被立为皇太孙。”</p>
“黄子澄却仍不死心,想借出使倭国的机会,从倭国借兵。”</p>
“出使倭国之前,他前来找我,向我说了心中的想法。”</p>
“刚一开始,我被吓傻了,觉得他是疯了。”</p>
“可他却例举了很多太孙殿下的‘罪状’。”</p>
“纵容税务司实行暴政,怀疑太孙殿下杀死自己养母吕妃,迫害长兄……”</p>
“所谓的‘太孙新政’,更是令人胆战心惊……”</p>
“我赞同他的想法,觉得倘若太孙殿下登基称帝,执掌大权,则大明亦会如隋朝那般,迅速走向衰亡。”</p>
“我认为自己身为读书人,不能负了自幼胸中所学,不能忘了圣贤之言,要肩起维护江山社稷,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p>
“相比倭国大军入侵带来的危害,我更害怕太孙殿下登基的可怕后果。”</p>
“反复权衡之后,我最终答应了黄子澄的请求。”</p>
“告诉他,只要他说服倭国出兵,待到倭国登陆我朝领土后,我便会以兵部主事的名义,全力配合,将兵防布置都告诉倭国,换取倭国大军长驱直入,逼迫陛下改立储君……”</p>
“我以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救天下!”</p>
“却不想酿成了大错。”</p>
齐泰缓缓闭上眼睛,两行泪水滚滚而落。</p>
朱允熥静静听他说完,笑问道:“既然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为何现在又认为自己错了呢?”</p>
齐泰拜道:“此前太孙殿下多次展现出超凡的才华,我并不以然。”</p>
“世间有才者多如过江之鲫,若不修身养德,越是有才的帝王,越是野心勃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他给天下苍生带来的破坏也越大。”</p>
“可太孙殿下出征倭国一战,却改变了我的认知。”</p>
“最令我震撼的,并不是黄子澄阴谋暴露被抓,也不是倭国一战而败,大明军威无敌。”</p>
“而是太孙殿下居然能带着所有出征的士兵,都平安归来。”</p>
“远征倭国,却无一人死亡,这是何等不可思议之事。”</p>
“偏偏太孙殿下就是做到了。”</p>
“我当时还不相信,在新军回朝后,利用兵部主事的身份,细细详查,却发现并无任何弄虚作假。”</p>
“自那以后,我便明白自己错了。”</p>
“再及后来,太孙殿下大权在握,大举改革,其政虽猛,却无一不是对准了根本问题。”</p>
“革军制,裁百万大军,平北元……凡此种种,在我当初看来,皆是不可能之事。”</p>
“可太孙殿下却驾轻就熟,毫不费力便办成了。”</p>
“此时我才知道,太孙殿下之能,已超凡入圣,达天神之境,不能以常理而度之。”</p>
“自那之后,我更是日日煎熬,一直想着要不要向朝廷自首。”</p>
“我深知黄子澄的为人,无论如何对他用刑,黄子澄都绝不可能吐露出我。”</p>
“而我与他谋划之事,除了我们两人之外,再无第三人知晓。”</p>
“只要我自己不主动自首,我便安全无虞。”</p>
“可我做不到,我的良心每日都在唾骂着自己。”</p>
“错了便是错了。”</p>
“虽然倭国最终没有能踏上中原大地,我与黄子澄的谋划,也未能成功,却并不能因此而减轻我等之罪过。”</p>
“太孙殿下令全国上下抓汉奸,检举黄子澄党羽,朝野不宁,若我再不站出来,眼睁睁看着天下不安,无辜之人枉死,我还有何面目读圣贤书?又有何面目为人?”</p>
齐泰缓缓将头上官帽摘下,放到地上,磕头拜道:“罪人齐泰,请太孙殿下治罪。”</p>
朱允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道:“这么说来,你之所以站出来,是因为不愿意看到朝野为抓黄子澄同党而闹得沸沸扬扬?”</p>
“那本宫又怎么知道,这是不是你们合谋,将你推出来顶罪,以求庇护其他同党呢?”</p>
齐泰缓缓抬头,目光扫向一旁的三法司,道:“太孙殿下,罪人有几句肺腑之言,事关机密,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说,还请太孙殿下屏退左右。”</p>
……</p>
(/70218/70218672/14970716.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