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十两银子,这是保书!”</p>
“我借五十两!这是地契!”</p>
“我借三百两!”</p>
大明银行各个分行的柜台前,挤满了前来借钱的人群。</p>
一直以来,放印子钱都是历朝历代的顽疾。</p>
哪怕朝廷将其作为重罪进行打击,也始终是屡禁不止。</p>
借高利贷,是许多家庭从勉强温饱走向彻底崩溃,不得不卖田卖地,卖儿卖女的根源。</p>
与后世现代社会向银行借贷大多数是为了消费,买房买车不一样。</p>
这个时代的人,并不会如此。</p>
但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p>
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便只能依靠借钱度日。</p>
这时候,有钱的豪绅就会趁虚而入,放高利贷给他们。</p>
然后便是利上加利,利滚利,一直逼到穷人家完全还不起,从而不得不低价出售家产和土地。</p>
可以说,古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土地兼并,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的。</p>
先借钱,再收债。</p>
正如杨白劳和黄世仁一样。</p>
守祖宗家业是历来的传统,若非走投无路,百姓们又怎么会将自己的祖宅祖田卖掉呢?</p>
宋朝王安石变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青苗法。</p>
即由朝廷放贷,来缓解民间高利盘剥的现象,但实际上,青苗法收效甚微。</p>
因为青苗法借贷的时间很死板,每年固定日期借款,固定日期还贷,根本不能用来抵御突然降临的风险,而且利息还很高。</p>
其次,由于放贷人是各地官府,官吏们自然不会错过捞钱的机会。</p>
私底下增加利息,收受好处等现象层出不穷。</p>
官府往往做得比地主豪绅更过分。</p>
造成许多老百姓宁愿去借民间的高利贷,也不愿向官府借钱。</p>
可如今大明银行放贷,情况完全不一样。</p>
首先,大明银行是独立运作的商业机构,虽然仍是朝廷出资兴办,但它终究不是地方官府。</p>
从审核到借贷,大明银行与官府都是分离的。</p>
各级地方官吏无法插手,自然也就杜绝了从中鱼肉百姓,捞取好处的可能。</p>
其次是大明银行的放款非常灵活,随借随还,期限灵活,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约定。</p>
再则,大明银行的资本雄厚,放款的金额也没有限制。</p>
只要有产业可以担保,便能借款。</p>
如果实在没有,也可以请亲戚朋友代为担保。</p>
与后世社会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人,很讲究宗族关系。</p>
愿意出面为亲戚担保借贷的人,还是挺多的。</p>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大明银行的借款利息是真的很低!</p>
低到很多人都难以相信。</p>
不过,也不奇怪。</p>
毕竟,大明银行的本钱,就是储户的存款。</p>
存款给的利息很低很低,贷款稍微加一点,还有盈利呢。</p>
此际,大明银行一个营业网点的二层楼上,杨士奇望着下方汹涌而入的人群,心中对太孙殿下的崇拜,又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p>
如此巧妙的法子,恐怕也只有太孙殿下才能想出来了。</p>
原本他一直担心。</p>
因为大明银行存钱不仅不收保管费,反而要支付利息。</p>
虽说利息不高,但一年复一年,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p>
早期还可以通过吸纳新的存款来抵消那些开支。</p>
可总归是一笔亏空。</p>
时间长了,怎么办?</p>
现在,杨士奇知道答案了。</p>
放贷!</p>
这一进一出,大明银行哪里会亏啊!</p>
明明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p>
而且,对于民间高利贷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p>
困扰诸多历朝历代的顽疾,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p>
除了极少数品性恶劣的赌徒之外,寻常老实巴结的百姓再也不用求爷爷拜奶奶去借高利贷了。</p>
无钱经商的商人,也有了本钱。</p>
一举数得。</p>
杨士奇隐隐觉得,影响恐怕还远不止如此。</p>
不过,他暂时还想不到更多。</p>
……</p>
“银行的潘多拉魔盒,终于打开了!”</p>
东宫,朱允熥走在湖边,轻声自言自语。</p>
之前的大明银行,仅仅大量吸收存款,放贷只放给了大明朝廷。</p>
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之为银行。</p>
只是一个供大明朝廷集资的机构。</p>
唯有向民间放贷,才算是真正的银行。</p>
朱允熥一直不急着迈出这一步。</p>
一是为了防止在银行信誉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发生挤兑风险。</p>
百姓们听说银行要放贷,担心自己的钱不安全,因而都来取钱。</p>
同时,他也很清楚,银行放贷所带来的深远影响。</p>
金融业的发达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p>
银行本身的货币放大功能,又会使社会上流通的钱变多,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改变。</p>
大明将很快从农业社会跨入商业社会。</p>
社会形态的迅速变化,将给原来统治带来巨大的冲击。</p>
官僚机构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统治的需要。</p>
这对许多统治阶层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p>
毕竟,统治阶层永远是最希望稳定的阶层。</p>
万古不变,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社会。</p>
但这却是朱允熥所希望看到的。</p>
从加征商税,惩治逃税的豪绅,放开经商限制,再到银行放贷……</p>
这其中一环扣一环,都在他的计算之中。</p>
若是骤然提出放开经商限制,必然遭到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的反对,老朱也不会支持。</p>
但有了前面的舆论做铺垫,高举打击皇亲国戚逃税和豪绅垄断市场的大旗,朝堂上声量最大的清流们就不得不支持他了。</p>
清流们一支持,其他官员也只能跟着附和。</p>
于是,放开经商限制的障碍,就此挪开。</p>
日后老朱问起来,他也有话答复。</p>
毕竟满朝文武都同意,可不是他一个人一意孤行。</p>
等形成了趋势,自然有利益阶层支持。</p>
有繁荣的商业,再加科学思想的传播,大明这艘船,正扬帆启航,驶上遥远的未知海域。</p>
“太孙殿下,救命啊!”</p>
正当朱允熥展开畅想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道凄厉的惨叫声。</p>
紧接着,熊孩子朱高煦的身影映入眼帘。</p>
后面还跟着另一道身影。</p>
“我让你守护大明国法!”</p>
“我让你当大明的包青天!”</p>
“我让你逞能充好汉!”</p>
“今天不打死你,我就不是你爹!”</p>
朱棣手中拿着一根棍子,一边骂,一边追。</p>
朱高煦则在前面拼命跑。</p>
一边跑,一边喊着“救命”,正向他这边奔来。</p>
朱允熥见状,不由得哑然失笑。</p>
当下走上前去,拦住朱棣道:“四叔这是怎么了,咋就发这般大的火气呢?”</p>
熊孩子见到有人来帮自己,胆气顿时壮了起来。</p>
“太孙殿下,快来评评理。”</p>
“我惩治违法的皇亲国戚,可是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夸我是大明的包青天呢。”</p>
“我那么做,都是为了维护大明的国法尊严,为了咱大明江山能千秋万代。”</p>
“结果我爹爹不但不表扬我做得好,反而责怪我不该那么做,简直是岂有此理。”</p>
“我爹爹他就是黑白不分,是非不明。”</p>
“他愧为大明的王爷!”</p>
朱棣跳起脚来,脸上青筋根根暴起,举着棍子,怒目道:“你这个小兔崽子,反了你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