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2 / 2)

朱标也顿住脚步,皱眉道:“依小弟之见,若煮盐之利比种地更多一些,就该把洪州百姓设为盐户,以后自然也该课以盐税。若是煮盐之利不如耕种,那自然还是让洪州百姓以耕种为生比较好。”</p>

杨大知县再次笑了笑,又继续问道:“那百姓为什么不能一边耕种一边煮盐?或者说,家里的男丁去耕种,女子抽时间煮盐,田税是田税,盐税是盐税,有谁规定不能一起收的?”</p>

伸手指了指旁边的房屋,杨大知县又笑着说道:“这座屋子是王老歪家里的,他家三个男丁,有四十五亩口粮田,六亩菜田,养着几十只鸡鸭和一头猪,家里还有一间屋子专门在冬天培育蘑菇。”</p>

“殿下觉得,等到三年的蠲免赋税之期过去,他家的蘑菇该怎么收税?鸡鸭该怎么收税?田地的赋税又该怎么收税?”</p>

朱标嗯了一声,又继续问道:“那税率呢?姐夫你之前提到过可以在土地上执行累进税率,那其他的商税什么的是不是可以先分类,然后再执行累进税制?”</p>

听到这儿,杨大知县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p>

“殿下,微臣所说的一切,都是基于宁阳县现在的情况来说的,而大明有一千多个县,涉及到的百姓更是有千万之众,宁阳县的情况,其实也未必就适用于整个大明。”</p>

“像农田累进税率,还有殿下刚刚说的商税先分类再累进税率,这些都需要殿下自己去看,去想,臣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给殿下。”</p>

听到杨大知县这么说,朱标便再次嗯了一声,随着杨大知县继续往前走去。</p>

又往前走了一大截,朱标忽然又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姐夫,小弟最近总感觉很是迷茫,还望姐夫能帮小弟解惑。”</p>

一听朱标说感觉迷茫,杨大知县顿时就来了兴趣。</p>

本官是不是得先找点儿道具,然后等朱标说出来为什么迷茫的时候用道具配合着装一波,用话聊的手段,让朱标心服口服的说一声“大师,我悟了”?</p>

正当杨大知县在心里胡乱琢磨的时候,朱标却开口说道:“小弟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士绅会拼命往自己家划拉土地,哪怕是逼死百姓也在乎不惜,可是又为什么有的士绅并不怎么在乎土地?”</p>

“又为什么有的百姓宁愿卖掉自己的土地,甚至卖身为奴,也不愿意缴纳赋税?”</p>

“还有这天底下的官老爷们,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姐夫你一样处处替百姓考虑?他们不是口口声声的说着要致君尧舜,要爱民如子的么?”</p>

“……”</p>

听着朱标脸色迷茫的说着这些问题,杨大知县忽然发现朱标不仅仅是大明的常务副皇帝,他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p>

(/95424/95424929/1575217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