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互市</p>
整整花了三天时间,程骥和杨梦龙才将全部的货物运过河来,而且还翻了一船,损失了两匹骡子。损失的骡子算在杨梦龙头上,他也不在意这点损失,甚至没有叫船夫赔,就这样风风火火的带着货物,直奔边墙。</p>
边墙有百货市场,每个月开放一次,一次为期三天。在这三天里,蒙汉老百姓可以带着货物到这里来,在官方的监督之下进行交易。原本边市一年只开放一次,一次只有两天,但是一年一次周期显然太长了,汉族老百姓倒无所谓,可蒙古老百姓熬不住,他们的生活比汉族老百姓要艰难太多了。特别是刚到春天,缺乏粮食,就更粮狈了,有多余的牲畜可以卖掉的每天都把牲畜赶到茶马古道去,哀求边军让他们入市交易,一头牛仅换一两石米豆,一只羊仅换一两升杂粮,没有这么多牲畜的就挑来一担柴,或者手执皮张马尾,甚至直接把身上的皮衣脱下来换东西,那困顿之形,边民看着都觉得可怜。后来朝廷应他们的要求,边市每个月开放一次,每到互市的日子,汉族老百姓运来杂粮、茶叶、布匹、盐、铁锅等等生活必需品,蒙古百姓则赶来牛羊马匹,运来皮毛马尾,互通有无。这种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蒙古人可以用多余的牲畜换取他们急需的生活用品,自然也就用不着为此发动战争了————抢劫也是要成本的,如果为了抢一只脸盆而丢掉性命,那就太倒霉了;明朝边境也因此太平了好长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手段获取大量优良的战马,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同样的战马,明朝自己养的话,养一匹得花二三十两银子,但是在边市,花七八两银子就能买到,节省了一大半。而边市每年交换过来的战马可不是一匹两匹,是一两万匹,这样算下来,这个数字就很吓人了。遗憾的是,跟其他东西一样,随着明朝逐渐崩溃,互市制度也不复存在了。先不说蒙古倒向建州,双方关系急剧恶化,光是此起彼伏的流寇就足以致边市贸易于死地,很多客商的货物半路被劫,甚至连命都丢了,谁还敢来啊?很快,榆林这边的茶马贸易市场就名存实亡了,大家又回到了建国初期的剑拔弩张、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双方都是叫苦不迭。杨梦龙和程骥来到市场的时候看到的是残破的建筑和积满沙尘的地面,杨梦龙叫:“这就是茶马贸易市场?没搞错吧?怎么比乞丐窝还惨?”</p>
程骥说:“好些年没有开过了,自然破败不堪啦。山西那边的情况要比这里好得多,不过那里头的水很深,像我们这种外地客商是别想在那里站得住脚的,将就一下吧。”</p>
杨梦龙咕哝:“这里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咳咳咳……”一阵风吹过来,这个嘀嘀咕咕的家伙给灌了一嘴的沙子,呛得直咳,颇为狼狈。虽说市场建筑破烂,连个看守市场维持秩序的士兵都没有,但既然来了,生意还是要做的,凑合着过吧。杨梦龙和程骥指挥大家把货物摆出来,准备交易。没过多久,生意上门了,不过第一批客户不是蒙古人,而是当地老百姓。他们拿着点碎银铜钱跑过来跟程骥买粮食————这家伙还留了三百石粮食,就是要运到边关才出售的。像布匹、盐之类的东西同样抢手,大家争相购买,市场很快就热闹了起来。正乱哄哄间,突然烟尘大作,蹄声雷动,边民叫:“蒙古鞑子来了!抄家伙!”居然没多少惊恐,一个个一脸兴奋,有刀的拔刀,有枪的亮枪,没刀没枪的满地找家伙,准备开片。边关剽悍的民风再一次展现出来了,要是内地老百姓听到鞑子来了,只怕已经是哭爹喊娘了吧?</p>
有好些人甚至拿出强弩爬到墙上,准备居高临下狠狠的射蒙古人一脸,看到这种情形,蹄声顿时停止了,杨梦龙从一堵墙后面探出头去看,烟尘弥漫中,一群蒙古牧民赶着上百匹毛色鲜亮肌肉匀称的骏马,还有大量牛羊往这边过来,领头那个冲这边喊:“老汉们别怕,我们是布尔津部,来换东西的,不是来抢劫的!”</p>
榆林老百姓骂了回去:“孙子才怕你们!”收起了家伙。蒙古人松了一口气,也放慢了速度,把牲畜赶进市场,二十多名佩着弯刀的蒙古汉子留在市场外面,和舞阳卫的士兵一起站岗,看来是要维持秩序的————互市的机会不多,蒙古人比汉人更害怕边市被关闭,所有更积极维持秩序。那个喊话的汉子正是多桑,一进市场就直奔杨梦龙这边,叫:“杨公子,我把牲畜都赶过来了!”</p>
杨梦龙迎上去,给了他一拳,说:“我看见了!好多马呢!”</p>
多桑说:“那是,我们把所有好马都拿出来了……这是我们族长!”把杨梦龙拉到一位打扮还算讲究的老人面前,向他介绍。</p>
杨梦龙打量了一番那个老人,五六十岁的年纪吧,脸上布满了皱纹,一件水獭皮做成的皮衣看上去挺华丽的,但也多有破损,腰间那把弯刀刀柄镶着一枚硕大的宝石,璀璨夺目,算是他身上最名贵的东西了。这位老人按照蒙古人的礼节,右掌按在左胸深深一鞠,说:“老汉察伦,见过天朝公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