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那位自告奋勇担任南京卫戍司令并号称要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唐上将,在战役之前为了表明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竟然将长江渡口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尽数烧毁。
以至于等接到撤退命令的近十万抗日将士退到长江边时,看到的只是涛涛江水和空荡荡的码头,什么货船渔船是一艘不见。
而那位信誓旦旦要与南京共存亡的唐上将,却是乘上专为自己逃命留着的小火轮溜了。丢下了他忠勇的部下,丢下了近十万名与日寇拼杀数月的百战将士,还有他们站在茫茫大江边上,那绝望和无助的眼神。
而这些堪称精锐的官兵如果能够撤退到长江北岸,将会在未来抗战中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因为他们是当时的中最具有对日作战经验的一批官兵,将会成为后期组建部队的种子和骨干力量,不至于让华夏在抗战中后期抵抗得那么艰辛。
而且其中大部分官兵还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德械师的成员。
而在民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德械师,也随着这些官兵被日军屠杀,从此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这个让每一个华夏人既感到屈辱又令人心痛的悲壮历史,逼迫着周文这个穿越客不可能听之任之,而是必须要做点什么。
周文相信,不论是谁穿越到了这个时代,这段惨痛的历史就会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你的心头,压在你的脑海里,压在你的梦境中。逼着你去疾呼,去呐喊,去做事。
即使你改变不了大的结局,即使你竭尽全力也只是救出了一部分人,甚至只是几个人,但你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不是国家大义的约束,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你即使想躺平也无法逃避的责任——历史的责任。
所以周文这才想法设法取得校长的信任,获得了在校长面前进言的地位。
所以他才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携自己在长城抗战中大胜的余威,在校长面前说出了自己对未来抗日战争的建议和策略。
但仅仅是指望着校长做出改变还远远不够。
即使校长同意了周文的方略,让南京城成为一个绞肉机,作为消耗日军战力的一个主战场,但他不可能亲自坐镇南京指挥,必然是要委派手下的大将来担任总指挥。
这就让周文有些担忧了。
要知道,目前中,有身份有资历担任一军之主帅的人选虽然不算少,但这些人大多都已经算不上职业军人,几乎都参合了不少政治上的事情。
既然涉及到了政治,这些人的人品和血性如何就有些让人不放心了。
先不说那位历史上的唐上将,就是换了其他人,比如什么古上将、何上将、陈上将等等,恐怕都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