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当5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给她准备好当天要穿的衣服袜子,她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要穿这双袜子。”
我一愣,摸着她的头问:“哦,好的,你能告诉妈妈理由吗?”当当一本正经地说:“你给我拿一双白色的袜子吧,我今天想穿白色的。”我很配合地拿了一双白色的袜子给她,然后告诉她:“以后你想穿什么,都可以自己决定。”
当当眨巴着眼睛问我:“真的吗?那其他事情我可以自己决定吗?”我笑着点点头,“只要是关于你的事情,妈妈都会和你商量。”
当当听后非常开心,伸出小拇指和我拉钩。
从那以后,凡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我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如果意商量,商量,再商量意见不同时,我就会把意见耐心地告诉孩子,让她自己思考判断,然后再听取孩子的意见,好好商量。这个商量不是走形式,也不是以父母的身份给她施加压力,而是和孩子对话、沟通、交流,找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先生给她很多自己做主的机会,大到她的兴趣爱好、时间安排,小到衣服书包。比如买衣服,我们让她自己选择,无论款式、颜色还是价格,即使她选了我们认为实在不合适的也不会反对。起初,她会问我哪一种更好,我说:“你喜欢哪一种我们就买哪一种,你自己做主。”渐渐地,她便习惯自己做主了,眼光也越来越好。
如果事情比较大,她还是会来问我的意见,只是最后做主的人,依然是她。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人员,可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理所当然替孩子决定一切和他有关的事,在父母眼里,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是孩子,所以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往往自己想当然地决定了,孩子要做的就是服从父母的决定。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半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见,比如孩子还在父母怀里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想外出的愿望,要是不给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哭闹不休。这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可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却把他排挤在家庭事务之外。我仔细观察过我身边的家庭,遇事跟孩子商量的父母凤毛麟角。偶尔说起,父母总会惊讶地睁大眼睛,“跟孩子商量?他才几岁,知道什么哦,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直接决定省事一点呢1
正因为父母的这种想法,才渐渐扼杀了孩子的主见。事实上,不管孩子多小,他也是家庭里重要的一员,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以及家里的事情。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见,那么在很多事情上,不要忘记跟孩子平等商量。这么做的好处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主见,还会使孩子养成另外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以后他面临任何事情时,也会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是孩子走向更高的人生高度的推力。
如果父母一直抱怨孩子缺乏主见或者老跟父母作对,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独断专行,是否理解尊重孩子。
最近,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诉苦。她的孩子已经12岁了,可是毫无主见。有些时候,简直让她无语,她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每天晚上孩子都要问她第二天穿什么衣服,这也算了。更夸张的是,孩子连一顿饭吃几碗也要征求她的意见,如果她说了一碗,即使孩子还没吃饱,也绝对不会再吃;如果她说了两碗,孩子就算那天胃口不好吃不下,也一定会把两碗饭硬塞下去。她看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平时问她喜欢什么,永远说不知道,真要把人急死、气死,却又毫无办法。
于是,我决定和她的孩子聊一聊。我们从她吃饭这个问题开始,我问她:“冰冰已经12岁了,为什么吃饭还要问妈妈呢?”
孩子告诉我,妈妈从小就告诉她要乖要听话,否则她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就不喜欢她了,为了让妈妈高兴,继续喜欢自己,她便事事都听妈妈的。可是现在她很听话,妈妈似乎也不怎么高兴了。原来,孩子也有很重的思想负担。
我把孩子的话转告给朋友,朋友久久说不出话来。很多父母一边抱怨孩子没有主见,什么事都要问父母,一边却要求孩子听从自己。这种要求和做法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好比把孩子关在笼子里,却要求他能飞上蓝天。
我看见很多父母心里都明白遇事有主见、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可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采用另外一种做法,
最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孩子从小要乖要听话,在中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就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行为。
其实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全新的观念: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他选择自己做主,和是否孝顺,完全不相干,比如专业、工作、择偶,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他需要孝顺的地方,是和父母有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