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且不说你没有证据。</p>
就算你有真凭实据,到时候被征讨的人,定然是你。”</p>
一席话,让李神通哑口无言。</p>
半晌,他低声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p>
“请郑王登基!”</p>
“啊?”</p>
“而后兄长即刻请辞一切职务……如此一来,可保兄长三世无忧。</p>
若安陆王一旦登基,他日先帝血脉必将断绝,而且兄长一支,也会遭受无妄之灾啊。”</p>
李言庆真的会安心做一个摄政王吗?</p>
他到时候,会心甘情愿的把政权交还出去吗?</p>
答案,显而易见!</p>
到了那一步的时候,恐怕连李言庆自己都没有其他的选择。</p>
李神通可以猜测的出来,到那个时候,必然会有一场铁与血交织一起的惨烈变故。李建成膝下诸子,长子早夭,最大的安陆王李承道,也不过七八岁,怎比得过李言庆的手段?</p>
而自己,到那个时候必然同样是下场凄凉。</p>
李神通仔细想想:李言庆给他画了一个巨大的画饼,让他主持朝政。可到时候,谁会听从他的调遣?</p>
“神符,你真的以为,天下人会支持郑王?”</p>
“至少这关中、河洛之地,绝不会有人反对……”</p>
当年,也有很多人看好李言庆,只因为隋室败亡太快,而李言庆甚至还没有成丁,声望和战功虽高,却不免让人觉得不放心。可现在,李言庆资历有了,声望丝毫不减,羽翼早已丰满。</p>
而最重要的是,他与各地世族门阀,关系甚密。</p>
如果真是他登基的话,说不定还真不会有人反对……</p>
至于李唐的朝臣……</p>
李神通闭上眼睛,嘴角一翘,却尽是苦涩笑意!</p>
————————————————————————————</p>
武德八年十二月初三,赵王弑君,被诛于玄武门下,天下皆惊!</p>
初四,河间王李神通摄政,召郑王李言庆勤王……又七日,郑王率部,兵临长安城外。</p>
国不可一日无君!</p>
然高皇帝膝下诸子横死朱雀门之夜,幸存者中最长者,不过六岁。</p>
郑王于朝会推举太子次子安陆王承道,却为太子妃郑氏所拒。</p>
至于理由,非常简单:安陆王的年纪太小,德行也不足,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p>
李言庆汇集朝臣,三次上疏,太子妃郑氏三次拒绝。</p>
十二月二十,以胶东王李道彦、江陵王李道玄、江夏王李道宗三人为首的宗室,上疏言郑王性情仁厚,心胸豁达,且声名远播,是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此三人一开口,立刻引发出巨大的反响。朝中中书令裴寂,尚书仆射封伦以及三省六部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p>
虽有少数人表示反对,奈何声势太大,根本无法抗拒这股潮流。</p>
武德九年正月初一,陇西李氏族长李行之,也上疏李言庆是最为合适的人选。</p>
紧跟着,各地官员也纷纷上疏,认为这天下非李言庆,无人可挡……</p>
其中,不泛太子旧臣,如并州总管李艺等……也有秦王府邸旧人,如太原龙门王氏族人,天策府长史王通之弟,有五斗先生之称的名士王绩。一时间,天下汇成一个声音,那就是请李言庆登基。</p>
李言庆三次退让,却于事无补。</p>
正月二十,太子妃郑氏亲自登门,恳请李言庆登基称帝,李言庆最终也只得应承……</p>
四月初五,李言庆祭拜宗庙,昭告祖先,正式登基!</p>
同日,李言庆改年号‘中和’,开始了一段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统治时间,史称‘中和之治’。</p>
【全书完】</p>
(/14516/14516753/2852840.html)</p>
。</p>